月映虚舟禅宗概论5012(一)供养与修持中的明和暗
5012(一)供养与修持中的明和暗
昨天大家提问,涉及到了修持和供养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专门做可能不只是一节课,才能把这件事儿呈现清楚。什么是修持?修持为什么会有这些事项,我们来看一下。禅宗里有两个说法,一句是“只看汝行持,不看汝知见”。一句话是“只看汝见地,不看汝行持”。这两句话好像差不多,而且好像意思说的还是相反的?我们来看看实际上是什么。
第一句话:只看汝行持,不看汝知见,那么后边这个不看汝知见,就是不管你嘴上说的什么,大乘佛法、空性、秘法、禅宗、不二、很多人听法听得挺多,参加法会也很多,见的仁波切也很多,张嘴闭嘴都是显示出自己是一种大乘,而且大乘里我都是最高的,我是修大圆满的,修大手印的,那么这种人知见非常多,但是你看它的举手投足,行持之间,是不是那个味道。绝大多数不是,它是一种追求自我的状态,头脑的状态,或者他是喜欢那样的知见,行持上,实际上对这些完全没有理解。就是类似这样的意思,它统一不统一,一个人口说是禅宗,口上说自己修大圆满,但你看他哪个行持是禅宗的行仪,是大圆满的行仪吗。哪怕是一个算不算三宝弟子,是不是算皈依的,还是一个貌似佛法的外道,或者是一个,就这个意思吧。
所以身心关系是骗不了人的,不管修什么法,身心的状态,那个是他真实的一种,本身身心状态的显现,这个是没法掩饰的。比如古人讲“唯乐不可以为伪”,指的是那种内在的音乐,比如像弹古琴或者书法啊,如果是高手,他是你身心的显现,所以你一动,就是你痕迹的显现。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一打眼就知道,你到不到,什么水平,甚至几年的功夫,都是很清楚的,所以这个就是只看汝行持,不看汝知见。就像公园里,你不要管他说太极怎么样,跟你讲传统功夫,你看它的手眼身法步,那个动作,你就知道他有没有功夫,是真的还是假的。
另一句话呢:只看汝见地,不看汝行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后面一句话,汝行持,这个人可能学佛很多年,也很努力,甚至是出家很多年,可能在寺院很多年,甚至做某些什么人的侍者很多年,很懂规矩,也很会行仪说话,语速调柔,就是你挑不出我什么毛病,都蛮好,但是你看他见地在哪,他是声闻的见地,他只是看得见摸得着,他去很积极的做供养,去点灯,很积极的参加仪轨,很遵守修持的所有的要点,比如时间啊,投入的经历啊,比如腿盘多久啊,坐姿啊,但是他见地是声闻的,还是大乘的,还是最上乘的见地。
比方说禅宗的故事,丹霞天然他不是爬到佛顶上去了吗,爬上去,人家说你怎么那样啊?大家都骂他,这人简直太不像话了,然后马祖来了,吾子天然,哎,这个人真是天真啊,真是可爱的,吾子天然。丹霞他跑下来,他说谢谢师父赐名,所以他叫天然禅师,丹霞天然。后来冷了把佛像烧了,人家说你怎么能把佛像烧了,他说,我看能不能烧出舍利子,人家说木佛怎么能烧出舍利子呢,他说那几尊也拿来烧吧,就是这么一个人。
还有一个故事,马祖有一天说:明天我们要除殿前草,第二天大家都拿着工具准备打扫卫生,要去除草,只有丹霞拿着一盆水,拿着剃刀过来了,他知道马祖要给他剃度。这是殿前草。禅宗每句话,一个证悟者他的话,都是不离这个内意的,它不是一个世间语。随时都是禅机。当然这都是高阶的事情,我们来明白这个意思。这当中要看他的见地在哪,比如丹霞天然,很多这样的禅师,他哪怕是个小孩儿,哪怕是刚出家,哪怕是一个居士,举手投足之间漏出的那个见地,这个是上根。或者纵使他有很多问题,他漏出他宿世的一些特征,这当然不完全是见地,他的根器漏出来,你会知道这个人可以培养,或者这个人值得去下下功夫的,他是能有些收获和成果的。那另外一些呢,可能你就知道他就是让他去帮帮忙,帮厨打扫卫生啊,就是这样。这个就是看更深的见地,而不是去看表面的行持。所以《维摩诘》经里讲“不轻初学,不重久习”,也都是这个意思。不意味着一个人修了多久,你一定要高看,也不一定那个刚入门,你就要低看,所以不能落在这些事相上,都看它内在的真实的状况,那基于这个再回来。
我们看看行持,在这两句话之间,咱们都讲回互,讲明暗,我们从明去看暗,然后才能由暗而显明,修持是这样。再说一遍,由明,也就是你的行持,比如洒扫、点灯、供养、所有这些明,来自明白之后的暗,暗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到底做的要点是什么?然后这个暗 明白了,真正的修持和供养是什么,然后外显为明。那么那你又可以应机去做,随缘去应用,而不是变成一种刻板和教条,不会变成刻舟求剑。
这是明暗、回互、理事,这是我们始终围绕石头希迁的方法,这样的我们,这课程其实在训练,不是看你学了我们这种语言,听课听多了一张嘴都是这种话,那是要挨棍子的,就是不许使用大词,说人话。实际上这就是说,看汝行持,不看汝知见。
到另外一个呢,就是你行持,但是你在点儿上,那就是我不看你表面这些事相我不论,我看你内在见地到不到,这就是说的见地的问题,经常我会说,你们不在点儿上。或者你明白这个明暗和回互,应该怎么互动,怎么修法,就要很熟悉,理事、明暗、回互,尤其明和暗是核心。
那我们来看,第一是:洒扫。打扫卫生,到一个地方,所谓的一个禅堂,你一进去,你看它,不是简单的地面拖没拖,而是它有没有那种清净感,有没有庄严感,有没有内在的秩序,那样的有序,这样的打扫,就不是只是一个保洁去打扫。
就讲几个不是佛法的故事吧,有一点儿关系,不太一样,我们做为明暗之间的一个理解。
千利休茶室,让他儿子打扫,它儿子就把地打扫的一尘不染,一片落叶也没有。然后他跟他爸爸说,我打扫完了。千利休一看,说没扫好,儿子说哪没扫好,然后再去干,干完实在是都弄好了,没有什么可弄得了,最后千利休过去把树晃了一下,落了几片叶子下来,说这才是好。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那个天然,那个不是人工的那种状态,达到了这种洁净,它是一种洁净感,感受的是天地的自然,就像雨后的树林,或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是那样一种自然之境。我们的心,不是说打扫很干净,高大上啊,而是唤起的是这一刻,那种自然本然的清气,这样的一股清气。以前讲“如花在野”,哪怕插一枝花。
千利休另一个故事,丰臣秀吉听说他家牵牛花开了,很好要来看,结果千利休把院子里的牵牛花全部剪掉了,就用一支插在他的茶室里。丰臣秀吉来了之后一看,我来看花儿,怎么花儿都没了,很生气,这时候一个人坐到茶室里喝茶,忽然看见这一支牵牛花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感受,就这一支,比我们投射出去看到满眼的花儿,来的更真,更自然。这就是我们文人画的要点,你看八大的画,不是山水画,不是花鸟画,它不是他所画的东西,而是呈现的那个状态,这个才是中国艺术的核心。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