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 八宗共祖


在西元二、三世纪间,正当大乘经典逐渐面世的时候,有学问的论师辈出,他们不仅大量注释经典,还不断撰述内容独立、组织严密的论著。经过龙树菩萨,以致后来的世亲菩萨等论师二、三百年的努力,终于把大乘佛教推展至有组织、有体系的成熟阶段。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始祖,是中国佛教的八宗共祖,历史上若没有龙树菩萨,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印度的中观学派,中国的天台宗、三论宗也许都要延迟几百年才会出现。在《龙树菩萨传》中说:「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他不仅在大乘佛教当中受到景仰,同时,也受到藏传佛教修行者的尊崇。可以说自释迦牟尼佛以来,龙树菩萨是最有智慧、最具有影响力的人。

 一、出生时代背景

佛教在古印度经历了长时的辉煌之后,进入了一个令人痛惜的时期,公元二三世纪,当时的印度,大一统的盛势已不复存在,王国林立,战乱四起,令人遗憾的是,这时的佛教也处于大乘佛教初兴的时期,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抗与交流的阶段,门户林立,各持己说,口诛笔伐,互不相容。

南方发展的佛教是活泼而进取的大众部;西北方开展的是传统的上座部,上座部由于观念比较拘泥且保守,所以,被大众部呵斥为「小乘」;而大众部开阔不拘的思想,则被保守的上座部批评为「非佛说」。当时南北、大小的派别尖锐的对立着。

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在佛灭后七百年出世,是南印度出身的婆罗门,生于阿周那树下,因此得名阿周那,大约是在公元150~250年,传说寿高有很多种说法,也有人说他活到了二百岁。相当于中国的东汉和三国的时代的人,跟张仲景、曹操、刘备、诸葛亮是同一时代的人,是马鸣菩萨的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

在《大云经》中记载:“于无量无边大劫之前,转身为一号称‘大精进龙’之圣主大国王,并面谒龙灯如来。尔时,于龙灯如来座前以无量供品广作供养,且抛洒一撮无价之宝并厉立宏愿:于未来世释迦如来教法没落之时,吾将出家,三次发大法音,为正法而舍己之身寿。”经中描述了他当时发心立誓于此刹振兴佛法的经过。遵照当初的发心,在本师释迦如来住世期间,一位被誉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又译离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 也诞生于世,释迦佛在如海般众多的眷属当中,极力称叹这位童子的广大功德,并预言道:在我涅盘后四百年之时,他将转世为圣者龙树且广弘佛法。

《楞伽经》中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文殊根本续》云:“于吾灭度后,四百年之时,比丘龙出世,于教信且利,证得欢喜地,住世六百年。彼圣者修成,孔雀佛母咒,且通诸经论,无实甚深义。弃身离世后,往生极乐刹。最终决定得,正等觉果位。”《金光明经》中也对 “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 予以了高度赞叹,并进一步指出,该童子也即后来的大圣者龙树菩萨。

少年时期研习婆罗门教,穷尽极理,通达当时的一切学问,天文地理与诸法术无不通晓,名声广传于四方。青年时代修隐身术,与友人以隐身术潜入王宫纵欲享乐,后来友人惨遭乱刀毙命,龙树菩萨侥幸逃过,从而认识到贪欲是痛苦祸患之根源,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后至一切有部寺院出家,求师于小乘高僧。于三个月间精通小乘三藏,但认为小乘也未能穷尽义理。为求真谛,从南印万里迢迢奔遂雪山,于山中一位老比丘授其大乘经典,学此而知实义,但是尚未得通利,因自负多智,而破僧团和合,毁坏正法戒,令弟子皆着黄袍,以示所带领之僧团与众不同,这在鸠摩罗什著大师的《龙树传》里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后在大龙菩萨的指导下,自海中的宫殿得受方等深奥经典,研究之后通达诸理,得无生之二忍。

《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请出来的,而这仅仅是全本《华严经》的一小部分,是龙树菩萨凭记忆写下来的。从龙宫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就不去受新戒、着新衣了,而是重新归依佛教。这时候他就大弘法化,南㤭萨罗国王--引正王,是他的护法者。龙树菩萨曾弘法于中印,后又从北印到南印,不遗余力,破邪显正,摧伏外道。

由于他曾经在小乘佛教的环境中学习,又深入研究大乘佛教的经典,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造成他宗贯南北,融合空有、大小乘思想的特质,为大乘佛教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后又称阿周那为龙树。之后,龙树菩萨著书立说,阐扬中观佛学,吸收综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相关理论,对佛教性“空”的观念给以完整的论述,“缘起性空”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建立大乘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播到全印度。当时的佛教,在他的弘扬下,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

龙树菩萨以前的大乘学者,虽阐扬法法空寂的深义,但还缺少严密的论述;到了龙树菩萨,就建立了精严绵密的观法,批评一般声闻学者的似而非真,确立三乘共贯的大乘法幢。所以,印度的大乘学者都尊他为大乘的鼻祖;他的著作被鸠摩罗什大师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八宗共祖”。

龙树被密宗奉为祖师,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密宗的教理思想中采用了不少大乘中观的学说思想。其二,密宗经典宣称,龙树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铁塔中由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亲授密宗教义,并受灌顶。龙树菩萨形象十分特殊,较易识别。他头顶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征,头部周围有龙头,七个或九个不定,身披袈裟,两手结说法印,游戏坐姿,身旁有滤水壶,有时置有经书。在西藏寺庙,龙树常和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功德光、释迦光一起供奉。这一组圣像称为“六严二圣”。

二、龙树菩萨的论著

龙树菩萨的著作非常丰富,在见解上,他确立了“万法空性”的殊胜理路,对于诸多显乘的经典加以阐释;在密乘的修持上,他也撰写了多部密续相关的论著。他著书立说二十余年,秉烛达旦,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其结果是硕果累累,声名远播,如日中天,享誉全印度。

《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的一部巨著,这部著作是解释当时般若部最大一部经典~《大品般若》,并加以发挥,追本溯源。详细的分析了大、小二乘的发展历程,以及二乘之间的种种分歧;所引用之经典,包含了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佛教初期之《法华》《华严》等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学派之一般思想。《大智度论》不仅为中观学派所重视,亦为佛教各宗派所尊崇,对整个佛教之哲学理论、思想学说、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范、僧伽制度等解说甚为详细,可谓佛教理论之百科全书。由《大智度论》即可了解龙树菩萨之前佛教学说之大要,同时,龙树菩萨以后大乘佛教诸说,皆以《大智度论》为中心开展。

《大智度论》一经传出,整个印度为之震动,对龙树菩萨渊博的佛学知识交口称赞,菩萨的美名不胫而走。但龙树菩萨对自己所得的成就并不满足,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万里求索的第一步,《大智度论》主要是揭示了佛门各派的弊病,而克服弊病的方法和自己所得到的真谛并未和盘托出,因此,在《大智度论》传播后,又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佛学理论著作—《中论》,从而奠定了中观学派的基础。

《中论》文简意精,含蕴丰瞻,义理艰深,论辩锐敏犀利,逻辑条理严谨绵密,是对部派小乘以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中观学派的立破之作,《中论》短小精悍,锋芒毕露,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邪门外道的心胸,又像一副治病的良药,直入小乘诸派的病根,令人叹为观止。

据西藏《大藏经》所记,收录名为龙树菩萨的作品有一百二十二种,汉译为二十二种,除以上提到的外,著名的还有《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所以龙树菩萨有「千部论主」之美名。从佛学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从佛法的境、行、果三个层次,使佛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究极意义,即是论证一切法无所得的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

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然而,通过缘起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没『自性』的;我们所经验到的,只可以称为『假有』。因为必须先前没有,现在却出现,才可以名为『生』;先前有,现在却坏灭,才可以名为灭。万物既然都是没有实体的,又怎会有实的『生』、实的『灭』呢?这称为「不生不灭」。其次,永恒不变才可以名为『常』;现在存在,而将来郄消失,才可以名为『断』。物由于受着构成它的各种条件所限制,条件改变,它亦随着变化,因此『不常』;既然没有实的自体,便没有甚么可以消失,名为『不断』。

经验告诉我们,谷粒和它的芽并不是同一样东西,可见因和果决不相同,名为『不一』;谷芽必须从谷粒中长出来,可见两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名为『不异』。众缘具备了,谷粒便会萌发,决不是先前已经有了谷芽,在才长出来的,名为『不来』;芽从谷里长出来,并不像蛇离开它的洞穴那样毫无关系,名为『不出』。上述的『八不』,并非否定物的存在,只是通过否定的方式,去破除我们的执着,显出缘起的真义。当然,我们的谬误也不仅限于这八项,龙树菩萨只不过列举出存在、时间、空间和活动四个最根本的范畴来讨论吧了﹗

龙树承认佛陀为了适应我们的需要,分别用世俗谛和胜义谛来说法,但他更进一步指出,这二谛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世俗谛所说的宇宙万有,自性是空的,名为『真空』;胜义谛所说的空,也不是离开这个世界而存在的,名为『妙有』,这便是『不坏诸法而说真际』、『不动真际而立法』的道理了。然而凡夫却把『妙有』执着以为真实;小乘的信徒又往往把『真空』误解为彻底地否定一切。其实『真空妙有』的境界并不是凭着语言、概念的束縳,真实智慧生起的时候,便可以证悟这种境界而转迷成悟了。

《中论》中有一非常重要的句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句颂语在中观学上非常重要,它代表了中观系统思想的方向,也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思想。这句颂语指出:世间或现象界的事物,是依因待缘而生的,所以它们是无自性的,也就是空的,然而,空并不等于虚无。由于事物是缘起的,所以不能说它是有自性的。又由于事物是缘起的,有其生起的现象,所以不能说它是一无所有,这就是中道。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我人同时舍弃有见及无见,站在超越有无二见的立场来看待一切的事物。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龙树的中观思想,由他的弟子提婆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到了西元六世纪初期,有佛护和清辨两位论师为《中论》造注释,形成了『中观学派』,由于他们宣扬一切皆空的思想,因此又称为『空宗』。这一个学派曾经一度和瑜伽行派抗衡;七、八世纪之间,两派又有了交互流通的趋势,终于形成了『中观瑜伽派』,和密宗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的灭亡为止。在我国方面,这派的学说在南北朝时,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隋唐时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及禅宗等各大宗派,都以龙树菩萨和他的论著作为立宗的重要依据。此外,中观的学说很全面地介绍到我国的西藏地区,成为西藏佛学思想的正宗,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

四、龙树菩萨的影响与贡献

由于龙树菩萨对空义有独到的见解,他所宣扬的学说更成为大乘佛教的主要流派,所以,大乘的学者都公认尊称他为大乘的鼻祖。

龙树菩萨对佛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所提出的中观佛学的核心,就是沿着佛陀开辟的「中道」继续前进,既不拘于小乘的「有」,也不限于当时大乘的「空」,而是介于空有之间,创立了空、假、真谛、俗谛等一系列中观范畴。他理清了佛门派别论争的理论根源,在大小乘佛学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大乘佛学的基础上,兼容并包,自成一体,虽出于大乘,但又高于当时的大乘,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以自己的「三论」为标志,阐扬中观佛学,弘扬大乘之长。大小二乘尽包其中,并在中观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团结,龙树菩萨以其超人的智慧,使佛教由衰弱转向中兴的至上功德和弥天佛行!

       来源/网络     编校/西山道人

       转载备注出处,擅改因果自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一真讲堂

一真讲堂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一真讲堂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一真讲堂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一真讲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