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 与 “凡” 只在一念间


第一百三十四条: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罔念”,失掉觉察。“狂”,狂妄愚昧之人。“克念”,克除妄念。

此句道出人人都有圣明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然一旦妄念起,相续不断,被烦恼缠缚,即为凡夫;如若凡夫能够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会变成圣人。由此可知,“圣”与“狂”之分,只在“罔念”,即失掉觉察与克服妄念之间。


本句对于修学而言至关重要。《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中,对于此句的落实讲得非常清楚、透彻: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成为圣贤的方法,在于诚和明两个字何谓诚?何谓明?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诚。一念不生,就是回归真心本性。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人一秒钟有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念头意识不到,就不能提起觉察之心。

明就是慧,智慧明了。诚是每一个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明是用智慧觉察,对一切事相、事理都能够清楚明了。

古人如何达到“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成圣成贤的方法。“明”是具有反省觉察的功夫,对自己的习气、毛病、烦恼、贪瞋痴慢疑都能够觉察到,觉察之后改正过来,断恶修善,即为明。由明而达到诚。

《中庸》上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真心本性,如果能够明心见性,真心现前,人自然能够有智慧觉察,了了分明,这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通过觉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由修德而达到性德的过程。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这是达到诚明之法。“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人和狂人,或者说是凡夫,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是觉,是诚明,就是圣人;一念是迷,是虚妄、迷惑颠倒,就是凡夫。

圣罔念则作狂”,“念”是觉照,“罔”是没有。假如圣人没有了觉照,不能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圣人就变成凡夫。“狂克念则作圣”,凡夫只要克服妄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成为圣人。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其操纵得失”,“操”是操守,“纵“是放纵,人如果能够管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德行操守,就成就圣人;如果不能管住自己的念头,不能够觉照,放纵五欲六尘的妄念,就变成了凡夫。所以能够操守就是得,放纵就失去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这种现象好比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是学道。人如果不能努力操持自己,不能够常起觉照,以为自己能够操持得住而放纵自己,其实是在逆水行舟,不在前进就是在退步,而且可能一退到底。

“不可不勉力操持”,所以要谨慎、精进地操持自己的念头,不令正念迷失。不可“稍生纵任”,不可以稍稍放纵,任念头纷飞而不加警觉,如此就很难成就。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