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和格局,是否决定了命运?



庾悦,东晋官员。
 
庾悦出身名门,祖上世代为官。庾悦在京口任职时,有个叫刘毅(后为北府兵将领)的人十分贫穷,经常和乡里士族在“东堂”练习射覆(一种游戏)。有一天庾悦和同僚也来到东堂,刘毅先到,于是派人对庾悦说:“我困顿许久,找个地方聚集众人也很难。您是通达如意之人,在哪儿都适合,能否把这里让给我们?”
 
庾悦素来豪奢,此刻听刘毅这么说,也不回答他,只是径直前行。一旁众人纷纷避让,而刘毅依然在原地继续练习。
 
等到吃饭时,庾悦的酒席十分丰盛,却没有招呼刘毅来吃。而刘毅也不走,这让庾悦很不高兴,不一会自己就走了。这时刘毅又派人对庾悦:“我今年还没吃过子鹅,你留下的剩菜我能否吃点?”
 
庾悦还是不回答(两次不理刘毅)。
 
多年以后,刘毅成为著名的北府兵将领,雄踞一方。刘毅请求自己出任都督江州军事,此时江州刺史恰好是庾悦。刘毅以江州是内地为由,认为内地州应该以治理百姓为务,不应设立军府,应该去掉刺史的兵权,同时把州府改为豫章(南昌)。
 
这样,庾悦既被解除了兵权,又被赶到了豫章。
 
然而刘毅还是不满意,不但命令严厉,而且又多次侮辱庾悦。庾悦郁郁而不得志,背上毒疮发作,到豫章没几天就去世了,年仅38岁。
 
顺便说一句。
 
从史书上看,刘毅虽立有战功,但一贯也是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最终也是自食恶果。而庾悦本是名门子弟,又青年建功,却因为两次“较劲”(让地方、吃剩饭)而埋下终身之恨,以至英年早逝,这其中是否又有傲慢和心胸狭隘的地方呢?
 
我们来看另一个“吃饭”的例子。
 
南朝刘宋名将宗悫(què),常在同乡庾业家吃饭。庾业家富豪侈,锦衣玉食,但给宗悫的都是些粗粮、咸菜,而且还对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吃粗饭。”宗悫也不计较。后来宗悫任豫州刺史,庾业正好是他的下属,但宗悫却待庾业十分优厚,从不计较往事,从而成为一桩美谈。(《南史·宗悫传》)
 
我们再来看一个“优待寒士”的例子。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应天府讲学时,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仲淹赠给他一千文钱。一年后孙秀才又来拜谒,范仲淹再次赠钱一千,并问他为何匆匆奔波于生活。孙秀才说:“家有老母赡养,如果每天有一百文的收入,都足够生计了。”范仲淹听完后说:“看你的举止言谈不像乞丐,两年来你风尘仆仆,又能得到多少呢?反而荒废了学业!我帮你在学校找个职事,月薪三千文可以奉养老人。这样的话,你能安心读书治学吗?”
 
十年后,泰山有位著名学者,以讲授《春秋》而声名远播。朝廷将其召来,原来这位大家竟是当年的孙秀才!孙秀才名孙复,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初三先生”之一。
 
所以,真正有格局的人会怎么做呢?
 
史料出自《宋书·庾悦传》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附:刘毅的因果之报
抱歉,我们寺院不能收留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历史因果录

历史因果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历史因果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历史因果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历史因果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