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虚舟禅宗概论3011 圆觉经弥勒菩萨


3011  圆觉经弥勒菩萨


我们现代被误解的菩萨,一个是地藏菩萨,一个是弥勒菩萨,被民俗搞坏了。我们讲真实的弥勒菩萨的含义是什么?弥勒菩萨原本是又高大又帅,乐山大佛,实际上按照弥勒菩萨等身像来完成的,你想弥勒菩萨站起来就有多大。


传统弥勒是代表法叫慈士,什么叫慈士呢?我们说慈悲,悲是说观音菩萨,慈就是弥勒菩萨。那个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是那么浅显,就是那么容易用世间语言去懂的。


我们来想象一下,学生问老师,食堂在哪啊?老师告诉学生从这个门右拐就到了。而学生非要绕地球一圈再回来。很多人就是这样的,他非要绕一圈,他觉得那才叫修行,叫精进。也没有办法,你只能陪着他走啊。


就是一个老师,带着一帮非得绕弯儿的倒霉孩子,老师又怕学生跑丢了,怕学生出事儿。老师还得在绕这个地球一圈的过程中,慢慢让学生懂什么是佛法。慢慢的把学生导引到正道上,哪怕学生绕地球一圈,哪怕学生阿僧祇劫最后能够去入这个门。哪怕这一个梦做上几劫,做上几万年,能醒了那就是好样的。老师的这个陪着,这个叫慈。


我们讲浴佛节的时候提到勒菩萨是很早发心,很早修持的。在弥勒菩萨修持的时候,释迦佛那时候还是旁生,还是动物的身。那么释迦佛的修持,在前面浴佛节里我们讲了,非常迅猛,非常直接。就是穿透一切的苦,把所有的轮回、所有的苦,成为成就我们庄严的千叶莲花。


那么弥勒菩萨发的愿是什么呢?能不能不经历这种苦,舍眼睛、舍身饲虎、断胳膊断腿,太暴力了,太血腥了。能不能来点老少皆宜的,咱们慢慢来,咱来个佛法养生堂,一点儿一点儿教。那他发的愿是这样的,是要稳稳地来。那基于这样的,形成了不管多慢,稳稳地一步一步的导引。像禅宗直接右拐就到了。那弥勒的法呢,你绕地球一圈回来。没关系,把这个法给你讲出来。基于这个慈,所对应的就是法。我们讲,回向回向。一定要站在佛的视角去看这件事儿。悲是救度,慈:只要你想学,哪怕你颠倒,哪怕你是个熊孩子,陪着你,一点儿点儿的等着你长大,一点儿点儿的去各种方便教化,所以他对的是法。


那我们看传统的寺院,真正的老寺院,比方说正定的隆兴寺,宋代的寺院。我们看到,一边就是大藏经,有转轮藏。大藏经的对面一定是弥勒菩萨,这样的弥勒菩萨都是非常高。在雍和宫也有,它都是一根木头,一根簪檀香,所以表的是法。簪檀香,一根檀香木,雕刻出来一个完整的一尊佛像,它表的是这个意。所以大藏经对过来就是弥勒,弥勒对过来是法。所以释迦佛说,我们这一劫过去,到下一个佛,是当来下生弥勒菩萨。那个时候是增劫,我们是在减劫,就是世界轮回越来越深,业障越来越重,无明越来越厚,越来越难修持。所以这时候必须用密法,必须用佛乘,用禅宗这样的,用金刚乘这样的,才能在这个时代打出来。


所以这种千叶莲花,大悲莲花法门,是这个时代的最适合的。因为没有时间让你绕地球一圈了,赶快跑,赶快从安全通道去逃离这个地方。其实逃离得是自我,逃离这个共业。我们直接穿透这些火,穿透这些水,穿越毒虫猛兽,直接赶快证悟了。所以它非常的迅猛,当然它要我们的勇气、信心和托付,去共同的完成。


明白这就是两种法的特质,没有好坏对错。那么弥勒菩萨呢,就是在增劫当中,寿命非常长,我们可以有很多时间去犯错,去试错,很多时间可以慢慢的墨迹的学习。没关系,稳稳的,反正生命够长。无数条命,不会gameover,慢慢玩儿。而且他福报越来越大,总体来讲无明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的修学就可以慢慢来。


所以出家在寺院的修持,稳扎稳打,系统学习,都是属于弥勒的系统。是常规的学校的,稳扎稳打的这种修学这就属于弥勒菩萨。释迦佛属于特种兵的训练,这个是它法的差别。那我们明白,实际上弥勒菩萨表的是法,是佛的慈的显现。像一个教务主任,去安排我们的生活,陪着我们长大。



那么回到《圆觉经》的弥勒菩萨,前面会因为爱欲而有生命,而会有轮回。我们这块儿也要回到最直接的一段实际上《维摩诘经》的观众生品的文殊和维摩诘的对话,这段是最精彩的: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何所住。”


我们先说这第一句,我们修行是非常难的,有非常多的困境和障碍。这当中,就像我们需要被救度,不是我不肯往出爬,确实有些障碍靠自己很难。尤其遇到险境的时候,我们需要救援,我们需要脱离险境的。修行当中会不断地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愿意走了,但是要靠大人保护,要有监护人,别被车撞倒,别被水烫到。我们需要依靠监护人,我们要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这就是皈依的原理。必须是这样的,而不是认为我能怎么样,这前提是“我”。而是我愿意那样,然后我们能够顺应佛法,顺应三宝的加持。这就从我们那种颠倒、执拗、熊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一个好学生。毕竟有这样的障碍,我们需要三宝的加持,这块儿是虔敬心。


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何所住。我皈依后,怎么修呢?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什么叫度脱一切众生?《六祖坛经》(曹溪版本)中的传香忏悔里说: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所以前面两个是自心,就是我们的妄心,后面两个自性是本来。那么度脱一切众生,就是度脱一切烦恼。烦恼无边誓愿断,你内心一个烦恼,一个颠倒,那你就没成佛。所以我们要度脱一切众生,我们内在度脱一切众生,投射出来,因为无我无他。当你对内在的众生烦恼众生是这样的时候,你对他人,对世界也会是这样的心。这就是我们慈心和菩提心的展开。


但第一个众生,是你自己。而且最要命的众生,是你眼前的这个烦恼。不舍众生,就是我们不放过这个烦恼。一个烦恼都不放过,我们要把它,要体认他背后的实相,要直接就此烦恼而证菩提。昨天讲的火中生莲终不坏。所以我们面对众生有没有慈悲呢?就是你面对你烦恼这一刻,是一个依如来功德之力的这样的心吗?是一个清净的能清除自己障碍的心吗?去能够开显自心的心吗?所谓开示悟入,我们有没有意愿。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好,我愿意这样去做,那怎么做呢?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才会有持戒,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舍掉这些以我为中心。我们才会有持戒,持戒之后,我们才会有安忍。安忍之后,我们才会有精进。就是一开始是被迫持戒,我不得不这样。持戒之后,尝到了甜头。哎呀!真的是这样,是我愿意这样做,这就叫安忍。这就是持戒和安忍的差别,从安忍之后得到甜头,哇,这样清安,这样一种的清明,这样一种的生命的展开,这时候修行不是一个苦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由这样的一种清安和欢喜,生出来的我愿意去做,这个叫做精进。如果在那苦大仇深,积分换购,那叫较劲,那叫颠倒。六度是有次第的。从这到了精进,精进之后,你才会有禅定,才会有般若。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我们前面一直围绕的,法供养讲,这儿不重复讲。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实际上,我们那种颠倒就是不善。本来的那个慈悲、空性、明觉这个是善。所以善是本来的,不是修出来的。而不善是因为我们颠倒想出来的,所以不生不灭,不善不生。所以叫不造诸恶,做善尽心,是明诸佛之教。说这个是诸佛都是这个意思,和这句是一个意思。不造诸恶,我不颠倒,做善尽心,做善,连这个善都要放掉,因为那是本来,那是直心,那是自然流淌的。所以做善尽心,连这个善念,连这个法都要除,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善法不灭,因为它是自性本来的。


善不善孰为本。这块儿,维摩诘就给文殊菩萨挖坑了。



你说善不善,那么善不善,如果落入概念,它就是一对儿。那么拿这句话来问,打禅机,你看文殊菩萨怎么做。善不善孰为本,当我们说善不善的时候,前面可以讲了,身、语、意,因为这个身,我们才会有好恶。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这又是一个坑,文殊菩萨,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我们知道这就是法的根本,我们说真正的法的供养。从空中,从无中去生,实际上这一段,其实是《维摩诘经》的轴。这个前面是各种的问题,我们怎么去修。从这往后是各种方便,由我们的智慧和见地生出的方便。所以文殊菩萨的这个就是中间的轴。这也是它的眼。


那么我们这一段明白之后回来再看,《圆觉经》弥勒菩萨品,就很清楚了,其实讲的就是这件事儿。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理事无碍,事是因果,是缘起的。所以我们从缘起上、因缘上要清净,别给自己找事儿。


理,是个那个本来清净,是正见。这里面这样去展开修持。


那么结合这句,再讲前面的弥勒菩萨的深意。我们才知道,弥勒菩萨品,到底根基在哪?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慈士,倒霉孩子、熊孩子,老师也不舍你,陪着你。与其同事,陪着你,好像在跟你一块儿玩。实际上他是明白的,我们是在那颠倒的,淘气的熊孩子,不听话。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这是我刚讲的切西瓜或各种颠倒。一个就是:从门入得不是家珍,佛向性中做,莫向心外求。另外一个:当依如来功德,当以三宝加持之力,这样才能是修行的框架。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所以这种大庄严,也就示现弥勒菩萨。到《华严经》里,就会是现出整个大宝楼阁。大宝楼阁就是整个轮回当中的各种心,其实都在那。就像心的图书馆,我们所有心识都在大宝楼阁当中。我们的心念都在这种空性当中了然。我们每一念诸佛兮知悉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跟诸佛这样的心心相惜,也可以跟诸佛一样的同体无异,所以这个才是弥勒的深意。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中国佛教网

中国佛教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中国佛教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中国佛教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中国佛教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