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虚舟禅宗概论2001 入楞伽:祖师西来意


2001  入楞伽课程介绍:祖师西来意


大家好,之前的课程基本上是序言,是地基层面的基础课程。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讲大乘《入楞伽经》。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呢?禅宗的早期叫《楞伽师资》,是以《楞伽经》传心,达摩祖师说“为此四卷楞伽可以印心”。到六祖之后开始以《金刚经》来指导修行。《楞伽经》是非常独特的一部经,在整个大藏经里它都非常的独特,所以达摩才会说为此四卷楞伽可以印心。


第一《楞伽经》不是针对某些众生的状况讲的经,也不是在次第修学当中讲的经。这什么意思呢?比如说:《阿弥陀经》里面针对韦提希讲西方净土。对韦提希讲,对须菩提讲,还是对哪个菩萨讲,针对不同的众生讲经,讲法儿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楞严经》主体是给阿难讲的,《金刚经》主体是给须菩提讲的,这也是不一样的。《楞伽经》是佛讲的自证境界,不仅过去佛讲这部经,未来佛也要讲这部经。这本经最难懂的是它的宗旨。


相对《楞严经》来讲,《楞严经》更具文人化,更好把握,尤其它是大文人翻译的,会比较好读,也会被文人推崇、引用。而《楞伽经》即便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人读起来都会费劲,因为《楞伽经》关键是义理难读。《楞伽经》的宗旨:佛语心为宗,这个宗旨是很难把握的。


第二《楞伽经》的语法中加入了很多印度的语法特征。


第三《楞伽经》中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缜密且复杂的。《楞伽经》不是传统诗情画意般的、文人似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这种思维方式缜密复杂,中国人会不太习惯。说到底,还是境界太高,而且义理精深,难以把捉。达摩祖师说只此四卷楞伽可以印心,二祖三祖四祖依此修行,为什么到六祖开始以《金刚经》为主呢?我们看,从四祖到五祖,在五祖的东山法门,那个时期弟子很多,有上千人。



上千人都是什么人呢?当时是战乱的年代,各种逃难的,看《六祖坛经》你就会知道,里面有将军、有文士、有武夫、各种人等,逃难至此。四祖寺离长江不远,过了长江就是庐山九江,是个交通节点。人一但进山,就能远离尘世,是避难非常好的地方。那么多人逃难逃过来停留在此,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更不用讲根器了。针对这样的众生,最直接的还是劝人向善。


我们看神秀会成为首座,他讲“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 ”。五祖大师说“依此修行,免堕恶道”。显然这个不是我们后来讲的真正的禅宗,因为整体的根器是不够的。即便那么多弟子,五祖要等一个人去传法,实际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直到遇到六祖,五祖说“难觅一个不会佛法的人”。当六祖得法之后,逃避追杀很多年,随时可能被杀,可想而知,当时是多么险恶的环境。可见当时并没有良好地学习佛法的环境。只是在当时收留了很多人,因为人的资质欠缺,不可能真正广泛的去学习《楞伽经》的。


只是在真正的传承当中 ,我们要以《楞伽经》为根基。


三祖讲“可惜呀这部《楞伽经》以后会变成名相之学”。就是因为《楞伽经》义理太过高深。到六祖传法的时候,因为根器、各种因缘,不适合讲如此艰深复杂的《楞伽经》,那么就把它凝练成口诀,实际上就是《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金刚经》就是那么几句话,这几句话就是修行的核心。以《金刚经》来传法,把握好这几句话,大概就可以有个入处。但是《金刚经》并不是禅宗的核心。从六祖往后传法,依然是以《楞伽经》为核心。


在《楞伽师资记》中,记录了从达摩祖师传法以来,历代祖师的传承。直到一花开五叶,再到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祖师禅完全成为主体。祖师禅成为主体之后,就靠祖师之间的传法。



唐代很多僧人出家时都要考《楞伽经》,当时的经教基础还是不错的,想出家不是很容易。要通过考试,还要有资质,好多地方几十年可能都没有一个名额,所以要成为一个僧人是非常困难的。否则你只能受沙弥戒,成为沙弥,不能成为比丘。一方面要有地方的许可,还要通过考试,最终把出家的名额,会给这个地区考的最好的人。


唐代很多大师的生平当中都会看到出家的经历。能够成为僧人,一定要有非常好的资质,在一群人当中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才可能成为僧人。


在当时,大乘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端的级别。从鸠摩罗什发展出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实际上当时大乘已经为禅宗铺垫好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其一大唐盛世,人的资质非常高,禅宗兴起。尤其到唐武宗灭佛之后,在其他宗要依托社会、依托官员、依托寺院等方式被完全摧毁之后,禅宗以这样的方式,一直到五代,越来越兴盛,直到宋代大兴。


实际上当时那个阶段,大乘佛法的精华,整个凝练到了禅宗当中。如果没有前面的大乘佛法的高水准,很难这样平滑的过渡到禅宗。


其二,达摩祖师西来意,直指人心。我们本来的面目是不变异的,但是文化、因缘、语言、思维是流转的。我们从上古开始,老子、庄子、魏晋一直下来,实际上中国讨论言外之意,明暗之间,有无流转,已经有非常深厚的语言基础。尤其到魏晋之后,大量佛经的翻译,一直到鸠摩罗什这样的大师,能够把传统的中文,转化成为一种完全和佛教大乘空性的语言相结合的一种新的中文形式,这样的一种语言环境,这也是缔造禅宗,不能不谈的一个要点。


那么从老庄、玄学一路下来,和我们的禅宗的心性相结合,它必然会形成我们后来的禅宗。也会与藏传、印度佛法的风貌相区别,这个在我们之后的课程当中,也会逐步的讲清楚。

 


以我们现在对中国禅宗的理解,如果我们再讲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从上古、易经、老子、庄子这样一路讲下来,然后汇流之后才是中国禅宗的脉络根基。这也是我们学习这门课,除了修行本身,见地之外,我们要从学术上面、理路上面把中国禅宗的特质给梳理清楚。


这以后我们会看到日本的茶道、日本的禅、日本的园林,这里面底层的分野还是很大的,如果不了解这些,也会混淆。这会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步的去勘辨,让我们更清楚。


我们讲得是唐本的《楞伽经》。我们知道《楞伽经》的核心有三本,宋本、魏本、还有唐本。最早的时候,有的人说为此四卷楞伽可以印心是魏本,但实际上那个翻译的比较早,语言还保留很多印度的语言特征比较多,达摩祖师肯定没见到后面的法本,因为时间上对不上。但是后面的翻译,唐本是比较容易读的,有的人说唐本过多的照顾了中文的文法,会有一些缺失,但是作为我们学习来讲,以这个唐本会比较好入手。


唐本《楞伽经》的序言,前面一开篇,会比原来老的本子多了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一开篇就把宗旨写的非常清楚。所以唐本会比较适合学习,我们参考的是谈锡永著的《入楞伽经梵本新译》,这本书里会把几个版本都收录,加上藏文版的《楞伽经》,共有四个版本。这四个版本校勘对译,可以作为参考书。梵本新译是横排版,可以辅助竖排版《入楞伽经》去阅读。横排版容易看到意思,竖排版容易去修持,这两本书的功能感受、交流方式不太一样,为了更好地方便学习,建议大家两本都收留,这样我们学习起来方便。



我们前面的课程,汇流在这里,会把《楞伽经》一点点儿梳理下来。禅宗的根基全在这里,由这儿去延伸下去,我们说后面的五家七宗,各种禅法,其实核心都是在这儿。很少有人这么去讲,因为我们通常讲佛法的方式,恰恰就是讲《楞伽经》一开篇所指出的问题,很多人说很难读,因为把握不好就读错了。为什么呢?就像说,我这个这个这些都不要,那后人就去研究这些不要的了,不要的这些会研究的特别细,所以才会有三祖说:可惜呀,这部《楞伽经》以后会变成名相之学。


其实讲这些,就是为了让我们认出它来,然后能够不被自己骗,能够穿透这些执念,而不是去把这些研究的非常细,研究的那么细,那它就变成了名相,变成了知见。那和《楞伽经》的经意就违背了。这也是三祖后来会说《楞伽经》会变成名相之学的原因。


尤其我说唐本开篇的这一部分,这一段非常重要,打开之后会看到“集一切法品”,实际上总涵了所有的佛法,不出这个心。佛语心为宗,以《楞伽经》为宗,基本课程介绍就是这样。


后面我们会开始学习十二因缘,基础理论必须学习,否则没法读“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尤其我们先从十二因缘开始,大家把十二因缘背一下,这也是我们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看看自己修行在什么位置,十二因缘必须学扎实。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中国佛教网

中国佛教网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中国佛教网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中国佛教网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中国佛教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