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与精进,是修行人该有的状态 | 诸比丘七不退法第三组(中续)


诸比丘七不退法

第三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一起学习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圣地 -- 灵鹫山

 

 《正法念处经》云:

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民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组七不退法(中续)。

第四、具备多闻

✡︎

“就是对于三藏经文和修行部分有一定的知识”。

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是佛教内公认“多闻第一”,他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两千法,又从佛弟子大智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所以阿难尊者总共学了八万四千法。所以“佛说一切法,流入阿难心”。

 

《增一阿含经》 言及阿难时,说阿难“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

 

“堪任奉上”,就是说他因为这样所以才有资格去奉侍佛陀,作为佛陀的侍者,他常常替众生去请问佛陀,为这世间开启得度的因缘。

 

“由这几句赞语来看,早期佛教中以多闻第一而受人称道的尊者,其学术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是与知时明物,堪任奉上相结合。换句话说,从大处着眼,阿难的知识在于认清时间与处境,持奉佛陀,以弘佛法;从知识层面放眼,阿难尊者是所忆不忘,多闻广远;从治学的态度观察,他乐诵经典”。

这可以与我们儒家里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乐学精神相媲美。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对“多闻”的含义,有一段说明,“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

 

这是什么意思呢?“闻色是生厌离欲”,这个色实际上是指五蕴中的色蕴。不仅是色蕴,也指所有五蕴聚,实际上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有漏法,都是痛苦法,都是被逼恼的法,这个逼恼里面也是被抛弃的法。

 

就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是八分钟前发出的,不但我们的眼根看不到,而且当我们大脑意识到的时候,它早就过去了。没有坐上真理之驾,我们就是永远被遗弃的人,看不到真理,看不到现量,也看不到圣言量。

 

实际上佛陀在这里讲了三个境界,一个是对于我们这个有漏的凡夫境界,要生厌离;然后要生起灭这个苦的心;然后要对寂静之法生渴望、渴求之心……这些内容是名多闻。

“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实际上,生厌离,可以一个顿号,欲灭尽,顿号,寂静;这个写“欲寂静”也可以;这个可以理解为欲灭尽,欲寂静法。所以前面说色,后面色受想行识,这都是说五蕴既是从人格上来说叫五蕴魔;从它的有漏上面来说,五蕴也是有漏法。要于这种假像一样的五蕴聚生厌离,对这种苦的灭尽之道的寂静法,我们要向往。

“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所说的多闻,是与佛教的根本教理五蕴理论合起来讨论的。这里所宣扬的知识,不是纯粹的空洞名相,而是含有闻色是生厌、闻受欲离等宗教解脱理论。”

 

要对这种错误的因要生厌离,对这个错误的集要去灭除,要修这种寂静的无漏法。“这是解脱理论,是与比丘的修道生活连接在一起。只有这种理论与修道者的行为与解脱全部融合在一炉的学术,才是如来所说多闻,才是佛教特有的学术观”。

 

这个“多闻”在《阿含经》里属于五志,它甚至在佛陀未出世之前,在印度的学问里也称为五种宝贵的品格。但是只有佛陀出世,来讲解这个世间是苦,离苦之道,寂静涅槃这方面的学问,才能称为我们佛教的这个多闻。也是佛教里的七正法之一,九梵行之一,十成法之一,是我们修道者的必经之途”。

 

所以《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讲到,“当务立信、立戒、布施、多闻、广学智慧,建此五志,以离垢悭”。这个轮回的习气之垢,还有我们内在的这种悭贪,这种习气,是需要以这个五志来破的。“又如《善生子经》中也说:沙门梵志,又当以五事,答布施家。”一个出家人如果有了这五种宝贵的品格,或者有这种修行状态的话,这也是能受人天供养、报答布施、报答檀那的这种内在的功德力。

第五、精进

✡︎

精进,长老没有过多地解释。实际上,上面说到的多闻的内容,我们每天行住坐卧能够保持在这个状态里,那也叫精进。你看现在都快十一点了,我们还在这里学习,这就叫精进,具体可分为五种:

“第一,披甲精进,即看到佛法义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励,我当如此依教奉行。”要这样子策励自己。为什么用这个警惕的惕字?就是对这个轮回要有一种畏惧,然后遇到了佛陀可以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第二,加行精进,即在披甲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

 

“第三,无下精进,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

 

当下我们就可以对比一下,现在夜里十一点了,我们大家还在这儿精进,大家都打了无数个瞌睡了,强睁眼睛也不知道睁了多少次了,心里说:“师父啊,N次了。”眼皮黏住又打开,打开又黏住,黏住又打开,睁开眼睛模糊看着师父还坐在那里,耳边还模糊地听着师父在讲话。

 

虽然自己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但是也不于这种精进而生厌离心“算了,明天回家了,再不受这个苦了”。我们在座的当下就可以体验到这种“无下精进”,在精进过程中没有不如法的状态,也没有怯懦,也没有不好的情绪,都能够降伏自我。

 

“第四、无退精进,指与他,或她或它,就是(面对)各种各样子的人的逼恼,心不动摇,精进不舍”。无论你的精进如何被外在干扰和逼恼,你的心也不动摇,不放弃这种精进。

 

 “第五,无喜足精进,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永不满足,精进不已。所以这个也可叫做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精进”。这就好像牛拉车,车和牛之间有一个牛轭,牛拉着这个轭就可以把车拉走。

我们修行就是要这种精进,第一条讲“披甲精进”,这里是“不舍善轭精进”,这就是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与解脱乘之间非常紧密的链接。

☀️

未完待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