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有星辰大海,而当下就有幸福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幸福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比如,高档的房屋、昂贵的轿车,或者用之不竭的财富等等。一旦拥有了丰厚优裕的物质生活,就等于拥有了幸福。但实情却事与愿违,首先,财富往往是不稳固的,从开始积财,中间守财,再到后来耗尽,追求财富的同时,往往掺杂着许许多多痛苦。其次,即使有了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就拿到了幸福的通行证。

另一些人认为,感情是至高无上的,依靠深爱之人,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表面上看,很多人的确从感情关系中品尝到了甜蜜。但如果以智慧来观察,依靠伴侣获得的快乐,一方面通常只在青壮年时代比较鲜明,之前或之后的人生阶段,就难以有强烈的感受;另一方面,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也短暂,若将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相比,痛苦总是占了上风。


况且,依靠物质和感情来获得快乐,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很多动物也有这方面的追求,也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安乐。





有些人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爱好,期望能依靠艺术获取幸福。比如绘画、唱歌、跳舞,以及超越意识想象的各种美好等等,他们乐此不疲、陶醉其中。相对而言,在这些领域中获得快乐,需要的付出和伴随的痛苦都比较少。


有些人依靠世间的智慧追求幸福。比如,某些大学教授或科学家,终其一生来研究某种学问,并将之视为快乐和享受。为了研究,甚至不谈婚论嫁,也不要求太多工资,甘愿为自己的专业付出一生的心血。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做慈善事业来获得幸福。他们不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辈子做扶贫、助学等利他之事,这是属于慈悲层面。


但不管是在慈悲还是智慧层面,如果发心清净,都会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无与伦比的利益。


因此,更深层次的幸福,也许只能从修行层面获得。这里的修行,是指能安住于自己的心性。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正念禅修,由它带来的幸福感,可以超越上述的全部类型。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比如导致心理失衡的愤怒、贪婪、嫉妒、傲慢等。对人类来讲,负面情绪一旦出现,即便物质再丰裕,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毫无头绪,这对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


我认识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在藏地或山洞里常年闭关禅修的人。如果审视他们的经济状况,饮食非常简单,穿着也破破烂烂,可以说一无所有,但他们内心的幸福感却难以言喻。我也认识很多东西方国家的财多位高之人,但他们的幸福程度和修行人比起来,差距悬殊。


其实,人不论富有或贫穷,生活在何地,都可以享受自己本来就拥有的自性当中的幸福。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各种各样的分别妄念会渐渐消于心性之中,依靠这种平静和安住,许多不合理的想法、不快乐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观念,统统都会被摒除。





很多人一心追求快乐,最终却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向外求取的错误方法。当一个人不断外求时,就如同孩童追寻彩虹一般,无论怎样奔波,幸福反而离得越来越远但如果能转向内求,则不管是什么身份,每个人都可以当下获得幸福与快乐


以前,米开朗基罗在意大利准备创作《大卫》时,去市场考察,最终选定了一块可以作为原料的大石头。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发现这块石头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然后要做的便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把不该有的去掉,大卫就诞生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告诉我们,幸福不需外求,只要能摆脱与我们不相关的、本不属于我们的负面情绪的限制,安住于自心,当下就能够找到真实、本来的自我。






前段时间我们去牛津大学时,有教授说:“现在牛津的学生中,百分之三十几的人都担心自己有心理疾病,寻求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所以,虽然总体而言,21世纪的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应该算极大丰富了,可与此同时,精神方面却越来越糟糕,心理疾病愈发普遍和严重。


对于自己心理疾病的成因,有人说是压力过大,有人说是所在地的天气不好,有人说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人说是感情破裂……其实这些理由,对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来讲,根本不会造成心理上的危害和影响。人们非常担心的各种问题,禅修者们是可以轻松面对的,并不会成为痛苦之因。




现在的人确实太忙碌。我在家乡藏地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你在忙什么》。就我观察,以前没有电话时,人们只能与身边的亲友对话;后来出现了有线电话,只要双方所在地都有电话线,就可以远距离通话;现在到了无线网络覆盖全球的时代,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与全世界对话。但因为不同国家存在时差,如果美国的人也联系,北京的人也联系,以一个人有限的精力,就难以应对了。而且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当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占据内心,会使我们的正常思维模式超负荷运转,到最后,人可能会变得不正常。


有一种说法值得我们思考:“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政治解决明天的问题,宗教解决未来的问题。”经济可以解决日常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政治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发挥作用,比如,一些政治家的思想可以流传几百年;而宗教的影响更深远,回溯过去,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在未来,它的思想仍会延续。所以,或许人类有必要用宗教来重新审视、约束自身的言行。






按照教授的提议,我们将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正念禅修的练习,其内容主要是以心来观察自己的念头。希望你们可以将身心都平静下来,然后用心去看“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在此过程中,当我们开始产生各种分别念时,就不断让心回到刚才的观察上。


随着这类禅修时间的增加,相信到了一定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有质量、很有品味。因为世间的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心的浮躁和焦虑所导致的;如果心很清净,即使身在监狱或贫困之地,仍然会过得开心,变成一名乐观主义者。


禅修的时候,大家尽量平静下来,看着自己的心,观察各种起心动念。有些人可能会在此时有所认识。其实,当心真正静下来时,意识最深层之处,像海底一样的地方,才会显露出来,那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而平时让我们痛苦的各种负面情绪,只不过是海面的波涛,并不是真正的心。所以,如果能经常性、习惯性地禅修,你的快乐会与日俱增;生活品质和内在世界也会与众不同;其他人觉得异常痛苦之事,根本不会引起你的焦虑。






下面,我们一起来禅修几分钟,在此期间,大家最好不要睡着……





Q

您的演讲中提到,慈悲是获得幸福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我所知,藏传佛教极为强调慈悲心的修持。目前在英国,为人熟知的禅修有两种,一种是正念禅修,主要关注自身;另一种是慈悲禅修,更多关注他人。我想知道,如何在这二者中保持平衡?因为正念禅修是纯粹的自我觉知,而慈悲禅修则更多地涉及到关爱他人。

堪布:关注自身的这种正念禅修,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修行境界,但为了别人的利益,也可以进行正念禅修。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禅修者的意乐和动机。如果仅是为自己而禅修,力量和效果相对较小;如果是为他人而禅修,则会产生更大的功德和效益。

当我们开始慈悲心的修持,按照佛教说法,就标志着进入了大乘之道。当想帮助他人的意念不断增强,心量达到一定境界时,我们的行为就可以真正帮到很多人。为什么有的人看似弱小,却能利益整个世界?就是因为修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这种神奇的力量运用自如。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次第来:在还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自己而禅修;到了一定境界,心力有所提升时,再去进行慈悲心的扩展。
— 摘自索达吉堪布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
《修持佛道——为修而修还是通向更美好的世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索达吉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索达吉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索达吉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