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拾珍|“禅画”的动人之处 击中我心的到底是啥



曾从漫画家老蔡“出家”,又说起了佛教漫画,如果有参照比对,就越来越能体会丰子恺漫画的那种清亮、隽永,如果说起佛画,又能说到南宋的牧溪禅师笔下那种风采、鲜活。

画画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好的作品,我们这种外行看了,就看个宏观的美感,就感慨自己书读得少,想不到什么好词佳句形容它的美,内行就能看到微观,开始琢磨用笔用墨变化留白巧妙,勾皴擦点染,边看边想着自己怎么模仿不出来。

举个流行文化的例子,现在很多动漫都有触手创作一些同人作品,很多能画到形似,但是画不到神似,细节上就更差得远,这就见功夫了。以前有一部动画片《人参王国》,好多分镜是国宝级的大师画的水墨画作品,就算是专业画师也很难模仿得来。

丰子恺先生的画,虽然线条简单,但是富有生趣,不论形似,却以简单的线条呈现出的构图布局上让人赏心悦目,人物也见之可亲。先生的用笔我没能力鉴赏,但这种国画的深厚功底显而易见。


美术,可说是美感的艺术,能够打动人是艺术的标准。若是看了牧溪法常禅师画的这幅观世音菩萨,就很容易被打动,菩萨那种无碍自在、可亲可敬的特点一展无余,所以后世争相模仿。(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去学校门口动漫店打印了一张放在课桌上,不记得具体是哪位名家画作,但这种画作构思为牧溪禅师首创,打动了顽劣的我。)

艺术体现的是艺术家对身心和世界的观察、思考、提炼,艺术的感染力也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引发人的共鸣、思考。

有的漫画,主要是通过一大堆宋体字的堆砌来表达说教,这就在艺术上缺乏该有的感染力,技巧上也显得平庸。又或者故意地造作一些无关主旨的型态、场景,就显得贫乏而浮夸。

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就很有韵味,以“护生”为主旨,用简明的生活场景引发读者对生活乐趣的向往,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场面,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文明的、值得追求的、更高雅的生活,配上弘一法师冲淡、柔和的书法,沁人心脾。

更有感染力的是,这些漫画在传递对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时,用了最“扣人心弦”的方式——引发人的同理心、共情力。


譬如说这幅画,被弃的小猫“犹似小儿,战区流离,无家可归,彷徨路歧”,在战争频仍的年代,勾起无尽的怜惜。一位提着菜篮子的女士回首看着小猫,那种恻隐之情跃然纸上。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不由得将自己与他人、人类与动物的命运联系起来,有那么一丝感同身受。


再比如这幅“看诗画画”,把陆龟蒙这句“自扫雪中归鹿迹,天明恐被猎人寻”的细心、深情,和雪霁方晴的明亮,用单一的墨色和画纸的留白表现出来,启发人对物我关系的思索。

这样的艺术,让人觉得心情都畅快了。

感染力更深刻一点,说到沉浸感。

上篇提到的小阮居士给我普及了很多国画知识,比方说赵孟頫的这则传说,赵孟頫画马,很沉浸,如乾隆诗云:“何妨窗内窥如马,正是全身里许时”,赵孟頫画马太痴,夫人管氏从窗外看到赵不见了,却是一匹马在屋内。后来他的师父中峰明本禅师为他开示万法唯心的道理,怕他以后堕入畜生道,让以后改画佛菩萨,多缘殊胜的三宝形象。

中国人爱谈“天人合一”、“游于艺”、“技进乎道”、“书禅一味”(可惜不那么爱谈“道在屎溺”),现在有些人笔还没拿稳就觉得自己墨可通神。但艺术的传世,真就靠的真得是艺术的成就,而不是一两则故事。

如果说起中国“技进乎道”的艺术传统,那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技法如何?道又如何?道技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这个超出我的水平了,但小阮居士还给我提起一个人,“诗佛”王维,被称为文人画的始祖,这时候画家开始意识到内心的境界比描绘外在的景物更重要,中国画的艺术升级了,追求在笔墨间探寻心境,乃至有了秦少游赏画而病愈的典故。

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在言外,让人忍不住看完了以后还会回味、品咂,"后劲"十足。譬如说: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与佛教有关的艺术,譬如说国画、漫画,以佛教的教化为精神内核,或是表现出寂静、慈悲、圆融的超越境界,或是蕴含着精进、向善、行愿的价值追求,或是启迪缘起、无常、无我的生命真谛……

比如这幅日本的名作《一休大师度地狱太夫》,画中女子是当时名妓,因感念因果报应自号“地狱”,一休禅师站立于骷髅之上昭示无常之理,地狱太夫衣服上描绘地狱图身边若干小骷髅表明她即地狱地狱即她,如她自己所说:“凡活人走这趟,不能不落。”无论构图、颜色的矛盾冲击都非常精彩。

一休大师度地狱太夫

无疑对佛教的故事和佛教的道理要有深入的学习,如赵孟頫之沉浸感,如王维的心性观照,如丰子恺的真性流露,这样的作品才让人觉得深刻隽永,就好像日本兴盛的达摩画,则是继承了牧溪禅师的画意,那只履西归、长芦踏浪的风采,胜过多少浮华,才能长盛不衰。

这无疑是佛教画的境界、魅力所在了,能够像这几位画家一样把佛教的精神深入体味,真能流传千古了。

如果不能理解经论的深意,只是将典故的场景、字面的意思生硬地勾勒出来,很多时候会让一些具备佛教常识的人“为难”,大家常常想推荐又有点犹豫,经常这么说:
“这个漫画挺有趣的,比较通俗,了解一下,比只知道吃要好”
“你就不用看了,太浅了”
“这本书有些内容不准确,作为劝善的书勉强看看”。

又比如说,一会儿把自己和达摩比,一会儿把自己和庄子比。这种佛道不分、庄禅不分的理解水平,就在千嶂之外;更何况,凌越先圣禅德,慢心炽盛,甚至有大妄语之虞,苦哎!

和小阮居士拉拉杂杂聊了这么多,用他在聊天时的一句话结尾吧,祝他继续精进学法,好好磨练画技,能在未来留上一笔:“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但本质是没有脱离生活,画佛画也是不能脱离佛法,唯有真切学习佛法,佛法感动了自己才能表现在画中,而不是看一两个公案看一两句经文就觉得自己开悟了,这种流浮于表面的东西只能骗得了别人一时,感动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世人。正如读一首好诗起初不懂,真的有一天自己处于那个状况时会情不自禁吟出来也会忍不住流泪。”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大公佛教

大公佛教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大公佛教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大公佛教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大公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