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这个话我负责,讲错了下地狱,就有这样严重



“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成就圆觉境界,“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觉经》的文字很美,文字后面的意义则很不简单,不仅要度一切众生,没有时间性,永远永远入世救人,最苦难的时代,在最苦难的地方,都要来。这是菩萨发心,这一段可参考普贤行愿品。
 
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先读普贤行愿品,至少我当年学佛是这样。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很大,没有边际,假如这么大的虚空有边际有穷尽的话,我救众生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路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学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众生都要让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实,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还。记住,佛法的精神只问施出去,绝不求收回。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若有度众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几个人,我又救了几个人,就不是菩萨道。“除彼我相一切诸相”,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诸相,不被外界的现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内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样发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见之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心,你学佛要发心啊!发心并不是你捐了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到庙里做了什么事,而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彻大悟成佛之心,不仅自己要觉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发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

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要修行大乘菩萨道,要发清净心,要懂得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妄想念头用不着去空它,自去自来,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发清净心是属于因位,果位则是发菩提心。如何能清净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用你来清净。懂了这个道理,才是学佛的第一步。

《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
-----------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
 
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
 
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工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的行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不发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发不出来,般若智慧发不出来,愿力发不出来,敢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是绝无是处的。这个话我可以负责,讲错了下地狱,永不翻身。你以为坐起来得一点点清净,了解了某一点道理就是禅,规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无知,那不是开悟,那是地狱种子。
 
菩提心是彻悟之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开悟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起心动念,做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狭小的人变宽大了,窝囊的人变顶天立地了,习气结使全改了。
 
有些年轻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说,要跟我谈禅,还要我给他印证,狂妄之极。唉!我只好说我不懂禅。要学禅,先读好《维摩诘经》《般若经》《法华经》《楞伽经》《楞严经》再来吧!先从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众生没有不发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众生才来生佛国净土。
 *****
 
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所以我这一次跟着去年讲的《瑜伽师地论》连贯下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你们的智慧。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
 
中国学佛的人,都标榜是大乘菩萨道,但是发心了没有?都没有。发心很难,大乘讲发心不是你们去化缘发心修个庙子,造个塔,捐十块钱。发心是动意,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发心菩萨,在教理上讲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脉解心开,但还要修!言下顿悟了就不用修吗?不是的。真发心是明心见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的,做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动作,处处都是舍己利人的。我们普通学佛哪里有发大慈悲心?都只是嘴里讲的口头发心而已。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时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与慈悲心是背道而驰。所以真正发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见到空性,否则发不起来。
 
我有个老朋友,学佛几十年,现在已经过世了,他就跟我说过,我怎么样都发不起心,怎么才发得起来呢?我对他说,你讲得对,也问得好,不过你不要问我,就看你自己了。这人讲起道理来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赞赏 
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南怀瑾文化繁体版新书《刘雨虹访谈录》,请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