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事上必谄以媚,待下必傲以忽


相反,小人对待上位者、领导者“必谄以媚”,就是谄媚巴结、阿谀奉承。而对待下属“必傲以忽”,因为小人的位置比较高,就容易小人得志,傲慢起来,忽视了下属的感受和需要,乃至于对下属实际的身心状况都不能够顾及。譬如,一些领导为了出政绩,使自己受人恭敬赞叹,结果把属下逼迫得身体都出现问题,就不人道了,这实际还是好名的表现。因为太好名,追求赞叹恭敬、追求业绩,体会不到周围人的需要,这也是私心的表现。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是不能够颠倒的,家不能齐,想治国、平天下也不可能。家为什么不能齐?团队为什么带不好?归根结底,还是领导者修身的功夫有缺欠,所谓“德未修,感未至也”。

作为人臣、被领导者,如何真正做到“忠以敬”?首先是立节,就是要树立气节。在古代,为官者都是老百姓的榜样,他们愈是有气节、德行,百姓、天下人就愈尊敬他们,愿意向他们学习。


《孟子》中说:“爵一、齿一、德一。”这就是让我们要尊敬有爵位的领导者、年长者与有德者。中国古人为什么这么尊敬领导者?很多人说这不是官本位思想吗?领导者有什么好尊敬的?在传统社会,要成为领导者,首先要必须有德行。例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心系天下、国家,很少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德行、气节,所以才倍受百姓尊敬。

《吕氏春秋》中讲,忠臣、孝子是君主、父母特别想得到的。荣华富贵也是人臣、人子所希望的。哪一个君主不希望有忠臣,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儿孙孝敬?但是事实往往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儿女也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富贵荣显。这都是因为不懂礼义所致,而不知礼义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为了实现君主、父母、人臣、子女的愿望,古代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圣贤教诲,不了解大道,所作所为都凭着自己的喜好,乃至于世俗的观念出发,随波逐流,那么就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甚至走上不归之路。他一生也体会不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反而经常是“小人长戚戚”。所以,人不学,不知义。现代社会的一些贪官纷纷落马,甚至走上断头台,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为也很痛恨。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人也是可怜悯者。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学习《群书治要》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