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条条藏智慧!(四)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县),故世称“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制定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善于禅院事务管理的戒律清规,为禅寺首创法制,世称“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自此,后世便有了“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

百丈禅师著有《丛林要则二十条》,全面论述了丛林建设、学习修行、待人接物、看待世事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二十条丛林要则是古往今来各大丛林中所奉行的警语,因其简洁易懂而受到历代佛弟子的喜爱。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世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十一、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探求学问应当勤奋修学,才能有所成就,这与古人劝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勤奋就是最好的实现理想的途径,不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 囊 萤学,孙康映雪读”等勤学典故,都给后世勤学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可见,除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应当学习勤奋,这样才能有大成就。所以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俗语亦云“勤能补拙”,世出世间的学问之道靠的都是长期不断的努力,修行之道上靠的更是精进不懈的熏习。

如果一曝十寒、缺乏长久心,是难以有所成就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学业、道业上取得成就,就必须要勤奋。


十二、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佛教凡事讲因果,讲业报,认为无论是善因还是恶因,因缘际遇时会以果报相还。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佛教其他思想的理论基础。

因此,佛门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说法,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欲得怎样的果报,就种怎样的因种即可。

菩萨圣者明白此理,从源头把握好,自然无有恶报;凡夫众生不明此理,任性造恶业、下恶种,不顾后果,恶报成熟时,又怨天尤人,感叹命运不公。

圣凡、对错只在一念之间,就看是否明白因果之理。对一个佛弟子来说,首先要相信因果。

因为一个人只有明白并且相信因果报应思想,他在做一件事时,才会考虑到其后果,因而他才会小心行事,不至于做违背因果的事情。

十三、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我们都知道人生无常,也就是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去生命,能够以自然生命而终老的人,应当是福德因缘所感。

佛教三法印之一为“诸行无常”,即世间一切事物时刻变化无定,没有永恒存在。

故佛陀有“生命在呼吸间”的警策,要求弟子必须时刻精进用功,在此生便证道解脱。可以说,佛教是最具无常紧迫感的宗教。

如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直饶金玉满堂,岂免残衰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生前曾书写一“死”字赠人,并自注曰:“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可谓深得无常之道。

百丈禅师告诉我们应当经常想到人生的无常,这样你才会珍惜短暂的人生做出更多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修行者而言,时常想到人生的苦空无常,人才会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


十四、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这里的佛事是指举扬佛法、发扬佛德之事,不是法会、经忏等超度亡者之类的佛事活动。

精严,即精进严格,切合实际,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发起的身口意勇猛而无厌的努力。

百丈禅师告诉我们,为三宝做事应以不参杂纯而专精,如法庄严符合契机契理原则,这才是有情切实之须要。

作为修行者,应当以持戒谨严,修行如法为标准,真正按照佛教教规和经典所言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切实做一个形象上仪表庄严,行动上以戒为师,用心上安住正念。使自己成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佛弟子,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了生死、度众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云台海会

云台海会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云台海会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云台海会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云台海会。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