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恤十难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二句: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六《申鉴》。“惟恤十难。”“惟”是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恤”,顾及、顾念。在考虑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不知贤;二是不求贤;三是不任用贤能;四是用贤而不能善始善终;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这里的“干讦”,在历代各本的《申鉴》之中多写作“奸讦”。“奸”是邪恶不正,“讦”是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短处。“以干讦伤忠正”,就是因为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被起用;贤臣不被起用,国家也将不是国家了。

这句话说明,国家能否得到治理,社会能否安定,君主能否安逸,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是否能够任用贤能之士。


《孔子家语》记述孔子为曾子讲解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时,提到“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至高的礼不需要讲谦让,天下就能够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资财,天下的士人都喜悦;最高境界的音乐不需要发出声音,就能使天下的百姓感到满足而和睦相处。如果明智的君主能够认真地实行这“三至”,天下的君主都会知道他的名声,天下的士人都可以作他的臣子,天下的人民都可以为他所使用。

曾子听后不太理解,问道:“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孔子说:“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古代明智的君主对天下贤德之士的名字都很了解。例如,现在一些企业家在各自的企业落实《弟子规》,推行传统文化,甚至兴办道德讲堂,不但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和谐幸福的企业,而且通过这个道德讲堂感化了成千上万的人,为社会风气的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


“既知其名,又知其实”,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还不够,还要去调查一下是不是名副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知道他们所做的事名副其实,确实不为名、不为利,无私奉献,目的就是使人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效果,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知道这一事实,就要“以天下的爵位”来尊敬他,要给他一定的名位。虽然这些人做这些好事并不是图名图利,但如果国家能够尊重他们,必将带动一种尊贤的风气,引导大家向他们学习。“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这就是所谓的最高的礼不需要讲谦让,天下便能够得到治理。

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用天下的俸禄,使这些贤德之士都富裕。国家愈认可、承认那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整个社会愈知道应该学习他们、应该去做利益国家之事。“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太多资财。只要君主封赏的都是有德行的贤良之士,天下之人都会非常喜悦,称赞领导者英明。

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如果领导者能做到这些,天下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人民都赞叹你、佩服,当然愿意配合领导者的政策。“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即至高的音乐,不需要奏出声音,天下的人民都能和睦相处。

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要领导者贤明,能够知人善任,任用贤德之士。这样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而且也不需要耗费资财,天下的贤士都因能各得其所而喜悦。如果贤德之士在位,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使人民自然受到良好教化,彼此和睦相处,人民也会为国君所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