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最难降服的是这个,我把如何做的要诀都告诉你们了


“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心里想明天要做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干脆俐落,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候,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候,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时候,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工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候,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工夫,但是他的工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

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妄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地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

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着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
*****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飒……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严重的吩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做。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地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的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学佛做工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在做工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面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所以千万千万注意,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我们很多学静坐,及观心法门的同学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们做观心的工夫,做静坐的工夫,心境上有一个清净在,你心住在清净,已经不清净了;至少那个清净是非常狭小的。还有些人觉得空了,他那个空啊,不过是水桶那么大,也许比水桶还小一点,都是你意识上一个境界,不是真正的空。这就是心住相,着相,着在一个空的现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错误的,错误的空观,错误的住心法门。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水桶那么大的空,或者清净就是道,那不是你骗了道,就是道骗了你,也许你骗了释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摘编自《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
赞赏 
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