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设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与演变脉络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一、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


1、北方地区建筑类型的发展:穴居 → 半穴居 → 靠山窑 → 平地窑 → 木骨泥墙房屋


2、南方地区建筑类型的发展:巢居→干阑式…

3、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建筑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和春秋)


1、夏朝——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建筑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的形式,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出现了院落群体。

3、西周——周礼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说明中国的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从建筑的形式、色彩、装饰上都有相应的等级规定。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的干阑式木架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使西周的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瓦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西周中晚期,出现了柱头坐斗(从铜器“令 ” 上发现的)

4、春秋——此时期铁器、瓦普通使用, 出现了理论著作<周礼·考工记> 。出现了空心砖,大量兴建高台建筑,相传著名的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匠师。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1、战国——战国木椁的榫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当时的木工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墨子》中记述了城门、城墙、城楼、角楼、敌楼的设置原则和建造方法。《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了各级城道的规模和对城高的限制规定,但从上述各城遗址的情况看,当时各国竞筑高城,这些规定并未得到遵守。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法令,货币、度量恒和文字,并集六国诸侯、富豪十二万户迁至咸阳,驱使战俘修筑都城、长城、宫殿和陵墓。

秦都咸阳,布局独特,拼弃了传统的城廓之制,在渭水南北范围内(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

阿房宫,其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骊山陵(秦始皇陵),近年在其东侧发现了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寺庙规划设计

寺庙规划设计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寺庙规划设计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寺庙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寺庙规划设计。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