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万物此时最清明,行孝养生宜食素(附各地清明食素习俗)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三月天的春意是朦胧的,是初睡醒的模样,四月清明至,春意猛的透亮起来。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古人对“清明”的解释是——清淡明智。清明借的一丝春风和一缕阳光,不沾染冬的寒和夏的闷,确是让人洁而明。

此时的春最为明朗,而人和动物最为清醒,清眀风过,将春日慵懒一扫而过,春天的朦胧之意也慢慢吹散。

01


清明又称寒食节,古人在这一天禁火冷食、祭扫坟墓。

清明食素,也是我们追思怀远、忆恩报恩的方便方法。

春天是生发养育的季节,俗话说:


“春来不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春来不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春来不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春来不杀春之生,伤母连子悲同意。”

死生相连,素食护生,回向故者,逝去的亲人一定会因我们的善行,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自身也将因为这份自律与慈悲,得到安乐与利益。


根据儒家的孝道,在清明这一天,我们要素食布衣,以表孝道

其实,素食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自古有之。儒家有 “居丧蔬食 ”的规定, 蔬食作为一种国家礼制 ,一直与孝道有紧密联系。

儒家思想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礼制,在儒家礼制中丧礼是重要的一种。在《礼记》中,对于居丧期间的礼仪有着详细的规定,其中一项就是居丧期间应该蔬食。


《礼记· 丧大记》有云:“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

“素食布衣,以表孝道”。千百年来,我们选择了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追忆。

清明食素,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对身的放下、对心的注视。放生护生,是积善修德、广利有情的有效办法,更是践行孝道,仁民爱物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从朴素饮食对身体的养育和影响中,激发出我们对先灵的敬畏和尊崇。

清新怡然的素食,在这个四月天里,是伴春飞翔的一点灵动,是饱含神圣与庄严的传承。


02


这个时节,大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天清地明,故称清明。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这一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配合着清新无比的阳气,饮食的要点就是一个字: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适宜吃素,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身体的阳气生发,把冬天积攒的垃圾往外排出去。因此很多人春天容易生病,一些慢性病的症状容易加重,传染性疾病也是高发时期。

饮食的“清”,对这些积滞的疾病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而选择吃素,正是身体的“清”,能让病邪排出通道畅通,就算一时症状明显些,也会好得很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正悄悄地发生变化,素食已经不再是宗教信仰者的"专利",许多非宗教信仰者出于健康、环境保护及人道方面的考虑,也奉行素食。 


如果有一种饮食方式,即可让人身心健康、精神爽朗,并且还有利于自然和谐平衡的,那就是素食。

近年“素食主义”正在悄然兴起,食素如同回归自然般的美好,为追求健康养生的人所喜爱。素食是人类理性的回归,人们不再满足于口腹之欲,而是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让身心和谐健康,让精神更愉快。


素食,给人带来一种平静、慈悲、祥和的人生态度,而肉食的人情绪多半起伏较大。绝大多数的疾病其实是起源于心病,如果一个人负面情绪过多,会在身体细胞中产生毒素,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疾病。

反之,平静、安详、满足、欢喜、慈悲的正面情绪,却能刺激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快速排除废物,充分吸取营养,因而产生精力、活力,常保青春健康,这就是素食者较肉食者显年轻和长寿的原因。

 

03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盘点各地清明都有哪些食素习俗?

枣 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乌稔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馓 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


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

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蒸朴籽粿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润饼菜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芜荽等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论复杂,应该是厦门为最。晋江用的主料厦门都有,此外还要加上笋,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润饼菜”的习俗依旧,这该是一种传承吧。



柳条串烧饼

每逢清明节,亳州寻常人家总会给孩子们买上一两串柳条串烧饼。有的人家还把烧饼悬挂起来,待到“立夏”时再给小孩吃,据说能防小孩“苦夏”(一种夏季时疾)。


此风俗在亳州已流传很久很久了,至今依然不衰。亳州人为何对“柳条串烧饼”念念不忘呢?


据亳州著名中医师杨秋鹏老先生说,亳州的“柳条串烧饼”由来已久,北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此景象,即便从那时算起,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青精饭

清明染青饭的习俗古代在南方较为流行。古代青精饭在南方也叫“乌桐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杜甫诗: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青精饭:“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从朴素饮食对身体的养育和影响中,抒发我们对祖先的敬畏和尊崇。


清明食素,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对身的放下、对心的注视、是充满神圣与庄严的传承。清明食素,克己复礼!愿清明能更健康、更文明、更绿色!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素食养身 净化心灵

素食养身 净化心灵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素食养身 净化心灵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素食养身 净化心灵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素食养身 净化心灵。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