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定?


清净道论》对定有一个简明的定义:“善心一境性“。什么是善?离烦恼就是善。定的本质特征是远离五种烦恼(五盖):贪欲、嗔恚、昏沉、掉悔、疑。什么是心一境性呢?心和认知目标合为一境。有的禅修者描述自己对一境性的体验是:心完全融入了认知的目标。在定中禅修者没有时间感,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五个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功能被暂停。也不能做任何思维。有位居士一次在家里禅修入了定。他的妻子还以为他生命垂危,赶快叫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医院一检查心电图,发现他已经没有心跳。脑电图也看不出脑部活动,值班医生于是用起搏器对他的心脏进行电击,他被电击得在床上上下起伏却浑然不知。后来,他在急诊室出定,身体完全没病。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医院,对救护车的鸣叫,起搏器的电击毫不知情。他入定时心完全被锁定在禅相上,其他一概不知。如果心被锁定在不能产生烦恼的目标上,烦恼就无法生起。这就是定能远离烦恼的原理。所以定的核心含义是远离五盖,或者说只有远离五盖才能得定。要离五盖就要先了解五盖:1.贪欲,2.嗔恚,3.昏沉,4.掉悔,5.疑。

贪欲就是对五种感官欲乐和欲界事物的贪爱。佛教描述的生命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欲界,色界,无色界。最低的就是欲界,再高一点色界,无色界最高。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类,还有欲界的天神。欲界的一个特征就是有男女性别,色界和无色界是没有男女性别的。欲界的事物主要就是指和五种感官欲乐有关的事物。哪五种感官呢?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好听的,鼻子喜欢闻香的,舌头喜欢尝好的味道,身体喜欢触摸细滑的东西。这就是五种感官欲乐。还有跟这五种感官欲乐相联系的事物(比如金钱、官位)。对这些事物的贪爱就是贪欲。坐禅的时候如果贪欲严重,满脑子里想的都是钞票、美女、好听的歌等等欲乐,这样就产生障碍了。

嗔恚的范围很广。愤怒、生气这属于明显的嗔恚。有一些相对不那么明显的,比如忧虑、厌恶、焦虑、抑郁,也是属于嗔恚。有很多禅修者怕腿痛。刚刚禅修的时候,盘腿的功夫还不够,坐一会腿痛得要命,然后想着腿痛就会害怕。这种害怕、恐惧也属于嗔恚。还有打坐一段时间,光腿痛,没啥进步,以后就不想打坐了,想到禅修就很厌烦。这种厌烦也属于嗔恚。不管是禅修的时候想到某人曾经对不起你,很生气,还是因为腿疼对禅修感到厌烦等等,都会对禅修产生障碍。

昏沉是心的懈怠和暗钝。比较明显的昏沉就是,禅修的时候打瞌睡。这是非常明显的昏沉。那昏沉还有不明显的,没打瞌睡,自己也没觉得昏沉,但是仍然有细的昏沉。我曾经问过一些朋友‘你有没有昏沉啊?’他说‘没有。’‘你有没有妄念?’‘没有啊。’‘那没有妄念,没有昏沉,那你应该入定了。’他说‘我也没有入定啊。’那这就矛盾了。因为如果昏沉和妄念真的是没有了,那你肯定就入定了,至少也是近行定。如果说你还没有入定,这就说明虽然没有粗的妄念和昏沉,但是还有细的。比如过去有位网友就说:“我修出入息念啊,有时候无法觉知到呼吸,或者有时候觉得身体很紧,呼吸很不顺畅,很不舒服。”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就是细昏沉引起的。因为昏沉,就会很难清楚觉知气息。因为很难清楚觉知,下意识就会去把这个呼吸变粗变重(变粗了你容易觉知啊)。结果不自觉地去控制呼吸,身体就很难受了。因为呼吸一定要保持自然才会觉得舒服。如果控制呼吸,使呼吸不自然就会觉得难受。昏沉要到了近行定的时候才算是被暂时完全去除了。昏沉真正被完全去除的时候,心是非常明净的。在那个时候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是有昏沉的。所以,昏沉也是我们要长期对治的一个烦恼。粗的昏沉,用合理的作息,适当的精进来对治,就不会发生了。但是细的昏沉,就不是说几天几个月了,往往需要很多年的修习。达到近行定的水平,似相出现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去掉。

掉悔实际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掉举,另一个就是后悔。掉举就是胡思乱想。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妄念。但是这个妄念的内容和前面讲的贪欲和嗔恚有所不同。贪欲和嗔恚表现什么?就是以贪欲和嗔恚为内容的妄念。但是,掉举的妄念就不一样了。打坐的时候突然想起吃过的美味。这就属于贪欲的妄念。有的人打坐的时候突然想起过去得罪过自己的人,很生气,然后就开始想那个人对不起自己的那些事,这种属于嗔恚的妄念。那还有一种妄念呢?不是这两种,有的内容是甚至是好的。比如,打坐时突然想‘我等一下是不是要去礼敬一下佛塔啊?供养一下禅师啊?哎,等会是不是要诵经啊?’供养、诵经都是好事情啊。但是在打坐的时候有这些念头就是掉举,因为跟当下的禅修没有关系。后悔自己以前做过的错事,或者应该做的事没做,这是属于悔。两个合起来就是掉悔。掉悔的表现就是因为后悔而心神不宁,或者胡思乱想,想一些和当下禅修无关的事。这样都是在浪费时间,禅修很难进步。

疑是对三宝(佛、法、僧)的怀疑:佛陀是否真正的觉者?佛法是否真正的真理?佛教团体是否在正确地修行? 有这些怀疑,他就不会真正地去付诸行动禅修。为什么呢?他会怀疑:禅修有意义吗?要去除疑盖,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多听佛法。听了以后对照生活观察思考,就会发觉‘佛陀讲的确实是对的。’这样慢慢就信了。五盖不仅仅是对禅修是障碍,实际上对修布施、持戒等等善法也都是障碍。所以五盖是我们要重点对治的烦恼。

要得定就必须远离五盖。这是我们禅修时应具备的正见。所以禅修应该在对治五盖上用功。 有的禅修者只是一味追求禅相,而没有在去除五盖上用功。这样禅修就会遇到麻烦。轻者禅修无法进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我在缅甸就听说,有位禅修者先是报告自己体验到了禅相,但后面就产生了幻觉,最后发狂发疯,进了精神病院。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正见:禅修要在去除烦恼上用功,而不是追求禅相。没有真正去除五盖,体验到的多半是幻相,而不是真正的禅相。

对多数禅修者来说,开始要通过有次第的修行,逐步去除五盖。首先应该坚持来听佛法削弱自己的五盖。有的人为什么不能坚持听佛法呢?喜欢打游戏啊,喜欢去看电影,喜欢去酒吧、KTV这些娱乐场所。这些地方是什么?都是贪欲的所缘。如果能在晚上八点到九点这段时间,不打游戏,不看电影,不去娱乐场所,来听课。这就是在远离贪欲。佛法的内容一般都是很清净的,都是让人放下,放下心中的仇恨,放下执着。听了以后嗔恚也就不会那么重。还有的人为什么不能坚持听佛法?是因为懒惰。坐在电脑前听听课都觉得麻烦。懒其实是昏沉的根本原因。反过来,克服懒惰,做到了坚持认真听法。这样对昏沉就是一种对治。如果你真的能够专心听法的话,胡思乱想就少了。这样掉悔也就少了。听佛法听多了,佛法的道理懂了,信心增强了,疑盖也就减弱了。所以从多闻开始,接着布施、持戒,一步一步来修,五盖就会减弱很多。在五盖已经被削弱的基础上再禅修就容易了。所以,禅修不要太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一步一步地修,这样做一步得一步。如果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退失信心,适得其反。

有了多闻、布施、持戒的基础就可以通过修习禅修业处克服五盖。首先我们应该修四个业处:慈心、身至念(或十不净)、念死和佛随念。因为这些业处对治五盖的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比如慈心能有效对治嗔恚,身至念(或十不净)能有效对治贪欲,佛随念能有效克服疑盖。念死能去除懈怠,保持精进。所以这四个业处又被称为四护卫禅,能保护禅修者的内心不被粗重的烦恼所侵害。

学修过四护卫禅后就可以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里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业处来作为自己的主修业处,彻底去除五盖得到禅定。

本文讲的定就是八正道里的正定。正定的“正”就是前面讲的“善心一境性”的“善”。二者是一个意思。正定有哪些呢?根据《清净道论》正定就是:

1.近行定。

2.色界禅那: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3.无色界禅那: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那获得正定有什么意义呢?正定的意义非常大。限于篇幅这里只先讲两个:

1.当下获得心的平静,排除不良情绪(紧张、焦虑等),预防缓解疾病,远离恶习(抽烟、喝酒、吸毒)。

2.证悟涅槃的助缘。

得定的当下就能获得心的平静。实际上得定前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就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平静。就能排除不良情绪(紧张、焦虑等),还有预防缓解疾病,远离恶习。这里的不良情绪其实就是指前面说的五盖,这里讲的紧张、焦虑实际是属于嗔恚盖的内容。其他五盖的内容也属于不良情绪。比如,贪欲会让人过度的兴奋,对于身心都是有伤害的。这些伤害严重了就会生病。反过来,通过禅修远离五盖,不良情绪越来越少,心会很平静。心理健康了,身体就容易健康。这就是禅修能够排除身心疾病的原理。

得定为什么能远离恶习呢?一个人喜欢抽烟、喝酒其实是因为被贪欲(烟瘾、酒瘾)迷惑了。烟酒的气味本来是很糟糕的,但是被贪欲迷惑后反而感觉很好。得定后心清净了,不被贪欲所迷惑,也就不会再沉溺于烟酒。实际上只要能正确禅修,让心清净到一定程度,即使还没有入定都可以戒掉烟酒。笔者信佛之前也是又抽烟,又喝酒的。禅修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烟酒的气味让自己很难受。自然就不再喜欢烟酒了。

正定究竟的意义,是为了证得涅槃。证得道果前的正定虽然能够远离五盖,但是还不能根本断除五盖。所以一旦出定了,烦恼还是有可能生起的。那怎么办呢?就要进一步修观。什么叫修观呢?在得到正定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五蕴的苦、无常、无我,培育观智,断除烦恼,证得道果。这就是修观。但是要提醒大家:尽管这里把定和修观分开说,但是二者是不能割裂的,其实定里一开始就有观的成分,观也一定要有定的基础。修观必须结合正定。禅修是二者有机的结合。分开说主要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千万不要把二者绝对地割裂开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南传佛教经典禅修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