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wǔ yùn

也称为「五阴」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五蕴的“蕴”是“坎蕴”(巴利语:khandha)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由数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概而言之,谓阴或蕴。

一、色蕴

总该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质,谓之色蕴。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极微所成物之总名。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

(一)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 谓色、声、香、味、触境。

1、色境 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1)显色 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2)形色 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3)总说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

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2、声境 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1)有执受无执受 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2)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3、香境 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4、味境 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5、触境 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 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

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

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受即心情之义,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

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

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 ┌一、显色四 谓青、黄、赤、白等

│ │二、形色八 谓长、短、方、圆、

│ │ 高、下、正、不正等

│ ┌一、色┤三、总说二十 谓青、黄、赤、白、

│ │ │ 长、短、方、圆、高

│ │ │ 、下、正、不正、云

│ │ │ 、烟、尘、雾、影、

┌一、色┤ │ └ 光、明、暗(或空)等

│ │二、五境┤ ┌一、可意四 ┐

│ │ │二、声┤ ├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 │ │ └二、不可意四┘ ┌─────────┘

│ │ │ └非有情名之八

│ │ │三、香有三 谓好、恶、平等、等

│ │ │四、味有六 谓甘、酸、碱、辛、苦、淡等

五蕴┤ │ └五、触有十一 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 │ 轻、冷、饥、渴等

│ └三、无表色 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一)公案本文僧问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识起迷情于法身用,法身者无相也,法身者无所不办也。法身用者,本性自应缘而离一切妄想、习气..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图表说明百法与蕴、处、界之关系表五蕴(色、受、想、行、识蕴)属于五位百法中的有为法,扣除无为法(6法),五蕴总共94法;色蕴即四大种(地、水、火、风..

五蕴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蕴就是覆盖的意思,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就被这个色受想行识身心的虚幻的境界给它覆盖住了。这个五蕴它就烦恼,以至烦恼就冲动,..

般若心经(资料图)夫《心经》一书,乃世出世间圣贤豪杰之神术也。是以得其旨者,御大千而王天下,如黠童牧羊,鞭策指挥之间,靡不得其所者也。究其关键,则“照见五蕴皆空”..

徐克的天马行空是电影界难得的奇思妙想,周星驰的小处见大则是社会思考的一股引流。这次的贺岁档,也成为了他们的火花碰撞的时机,《西游2伏妖篇》的横空出世,更是赚足了..

透过《西游记》看孙悟空的五蕴皆空《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人看《西游记》,只看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初学之人会说,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我样样都有,如何才..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初学之人会说,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学生问:我想问一个实修的问题,关于“转识成智”。我们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的当下,算不算就是转成大圆镜智了?照见的当下,算不算就是分别智变..

往昔,舍利弗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僧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众多比丘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相互问讯后坐在一旁。众比丘向舍利弗尊者询问:“持戒成就的比丘应当思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最广为人知的佛经之一,目前最广为读诵的是玄奘大师译著的260字版本的《心..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们一切的烦恼就是在五蕴的生灭中累积。天地万物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称为「色」。人生之大患在于有「身」,人..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们一切的烦恼就是在五蕴的生灭中累积。天地万物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称为「色」。人生之大患在于有「身」,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

五蕴的文章大全

本栏目主要以分享五蕴的文章视频内容为主题,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更多五蕴的知识库请登录五蕴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