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特征纻麻兰若专栏综合佛教之特征李炳时..



佛教之特征

纻麻兰若专栏综合

佛教之特征

李炳时

认识佛教,门径多有,然万法悉依其宗,万说莫易其旨,若由「缘起」、「性空」

(或合为「缘起性空」)两个关键词切入,则可循此把握佛教之特征,对于吾人深入浩瀚佛学之堂奥,增进修持佛法之工夫,乃至提升吾人思考问题、为人处事之智慧,皆有助益也。

适应于吾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般认知习惯,佛教往往先讲「缘起」,指出万事万物皆因「结缘」而发生、出现、存在、运作、演变

……,最后基于「缘灭」而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一个生动的譬喻即为:五指合拢始成拳,五指张开拳安在?由此,彰显出「性空」的概念,「性空」指的是「无自性」,非指「甚么东西也没有」,拳头是有的,但只是由五指「结缘」之有,非自性(本性)之有。因此,万事万物,皆是缘起于空性,故皆非根本真实之存在,但与此同时,空性本身就像一个提供无限空间的舞台,让千变万化的无数缘起事物,得以演出。

将「缘起性空」的概念,放在解决生命根本问题的层次,就从「缘起」的角度,解释了人生的「苦」乃因人生是一个缘生缘灭的无常过程,但吾人却不明缘起之理,误以为自身本性「有我」,从而产生「我执」,强求「万事如意」,于是走上一条从「无明」到「老死」的人生苦路,因此,无常的苦也就是我执的苦,无常、我执的缘起之苦,成为人生一种深层次的本质处境;但由于事物之「性空」,苦一如拳头,同样没有自性,所以导致人生受苦的诸种结缘因素,同样可以通过放下我执,藉由修行的结缘因素取代之,从而使人生所有受苦环节

(拳头),如五指张开,一一消解,以达至苦之灭除。苦灭之最高境界,就是对「缘起性空」彻底的觉悟,即成佛涅槃)。

佛教思想中,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三大系统,即突显「性空」的「中观」系统,以及突显「缘起」的「唯识」和「如来藏」系统。中观思想认为缘起的事物本来是空的,但也不否认这些事物构成一种「假名」的存在

(例如五指合拢而成的手部形状,即「假名」为「拳头」),这样,就避免了离开空性而执着于事物,也避免了离开事物而执着于空性,从而确立出一种「中道」的正见。依据中观思想,执着于空性同样是一种执着,这态度本身就离开了「性空」的智慧,只有「不着二边」的中道,方体现「性空」之真谛。事实上,吾人小至个人,大至世界,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偏执于事物的某一端,缺乏「不着二边」的中道智慧所致。

若说中观思想乃着重提醒吾人切莫非左即右,执于一端,以假作真,以权为实,自寻烦恼,无法领悟「性空」而放下,则唯识及如来藏思想乃着重提醒吾人,在「性空」之下的事物仍具「缘起」之相对

(尽管不是究竟)实在性,此实在性缘于众生意识之中的深层部分--阿赖耶识,世间一切现象的可能性,皆作为「种子」深藏于阿赖耶识之中,并通过阿赖耶识之运作,加以「熏习」而呈现出来(现行),故称「万法唯识」,一切事物皆是众生心识所现,成为一种「赖耶缘起」,「赖耶缘起」将所有缘起深化理解为一种心识缘起,其重大意义乃指出众生之善恶祸福乃由众生本身所思所行而成,世界的完善决定于众生自身的完善。

在阿赖耶识底下,还有最深的一层心识,即「如来藏」,「如来藏」含藏众生自性清凈无染的无漏佛性种子。缘于如来藏,众生先在污染烦恼中生死流转,后在修行觉悟中回归涅槃空性。清凈的如来藏何以产生受污染的众生?因众生无论或凈或染,或善或恶,本质上都不离如来藏的空性,如果空性只适用于某类缘起而非所有缘起,就不是空性了,所以,不同的缘起,在空性面前并无根本差别,故曰「烦恼即是菩提(觉悟)」,众生用空性的智慧来看待烦恼,处理烦恼,烦恼就成为菩提了,而由于如来藏本性清凈

(空性),故众生污染烦恼是相对的,菩提解脱是绝对的,如来藏决定了众生的最终觉悟离苦,具有无可置疑的必然保证,从而为众生的修行提供了强大无比的信心。众生通过如来藏得以修行并解脱成佛的这一「缘起」,即为「如来藏缘起」,「如来藏缘起」亦是所有缘起之中的最根本缘起。

因此,「中观」、「唯识」和「如来藏」三大思想系统,将「缘起」和「性空」作出深细的铺陈和无碍的融合,为众生解决根本的生死问题作出了圆满的解答和指引。而包括显教和密教在内,佛教所有宗门法脉的修持理论和模式,皆不出这「缘起性空」的三大思想系统范围。

佛教自度度他,广度众生,其精神、方法,亦是「缘起」和「性空」的统一。吾人耳熟能详之佛教慈悲为怀,比较深刻之表述即为:「以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为方便。」「大悲」就是相应于众生同出一体之空性,无论众生受苦的「缘起」如何千差万别,皆以不分彼此的同体慈悲之心以待之。而慈悲的关顾又落实于缘起的方便,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随缘济助,又以「无所得」(无我,无私心)为前提,「无所得」者,「性空」也。

让众生闻法,起信,修行,乃佛教度化众生的根本落实之处。佛教体现「性空」的出世义理,是为「胜义谛」,体现「缘起」的入世义理,是为「世俗谛」,由于缘起和性空不可分割,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胜义谛必须以世俗谛为载体,世俗谛又必须以胜义谛为依归,如此才能让众生得闻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

吾人能否在某个意义或程度上,通过一个特定的方式,获得「缘起性空」的亲身体验呢?能的。当你出现某种烦恼时,机会便来了。此刻,只要你将所有的心情和事情放下,专心致志地观察这个烦恼,就会察觉到这恼人的感受是无常的、时浓时淡的、飘忽不定的,而且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不知何故地不辞而别,甚至偿还给你一种舒坦的轻安感。从而你就体验到,所谓「烦恼」,其实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因而,是空的。何以你能够在一个小小的「缘起」经历中体验到「灭苦」的感受,乃因你本来就具有如来藏的自性清凈心(「性空」),你本来就是佛,这一次烦恼的解脱,就是你将来彻底觉悟「缘起性空」、最终解脱生死苦海的提示和预告。

(转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感恩您转发支持。https://www.jiuchisu.net/weibo/13460/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