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七、净心之功德——贤首菩萨品


七、净心之功德——贤首菩萨品

一念之净心——五台山华严寺无著

山西省五台山之东台与北台间,有山谷名为「楼观谷」,谷中有洞窟,名为「金刚窟」。相传此金刚窟即时文殊菩萨示现这处所。于五台山思阳岭,有一文殊菩萨化身之老人,曾嘱佛陀波利自印度携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当佛陀金刚窟中听文殊菩萨宜讲《华严经》。

无著本于终南山云华寺,依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学华严。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入五台山,欲见文殊菩萨。无著于是年五月至华严寺。

当无著行至金刚窟前时,遇风一老翁。问道:「从何处来?」

无著答道:「听说此处有金刚窟,特前来寻访。」

老人以指指向一处,无著见该处有一寺院。遂随老人之后来至寺门。有一童子出而开门。入内后,见该殿堂皆为黄金所成。无著并于该处以琉璃之茶具饮茶。当无著向老人表示希望留一宿夜时,老人劝其归去,并于堂前以偈于道:

若人静坐一须史,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坏微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一瞬间之静坐,胜于造作七宝塔,因宝塔毕竟会毁坏,而一念之清净心则能成正觉。老人如此地开示无著。当童子送无著至金刚窟前时,告以刚才所见之寺院名为般若寺。于分别时,童子亦以偈文说道:

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真宝,无染无著是真如。

此偈即说面、口、心三者无瞋之重要性,因真如者,乃无染污、无执着。当无著低头向童年子礼谢后,再抬头时已不见童子,且般若寺亦同时消失,只见荒凉之岩山;而适才见老人之处,则涌起无数白云,披靡于谷间。

当无著于讶异时,但见文殊菩萨乘大狮子,无数眷属随后,俄而,自东方涌现一片乌云,盖住所有景象。无著将所见之不思议现象,说与来自汾州(山西省汾阳县)菩萨寺之僧修政等六人知,其人等正于金刚窟前礼拜,众人皆谓无著所见之老人,即文殊菩萨之化身。(《广清凉传》卷中)

信为功德之母

于〈净行品〉中叙说清净行之文殊菩萨,接着请贤首菩萨叙述净信之功德。此即普光法堂会之最后会〈贤首菩萨品〉,因系贤首菩萨所说,故以之为名。贤首者,「当体至顺调柔曰贤,为显吉祥胜德超绝曰首。」(《探玄记》卷四),即智慧贤明,其德殊胜之菩萨。

应文殊菩萨之问,贤首菩萨以偈答道:

佛子善谛听,菩萨诸功德,

无量无有边,我当随力说,

菩萨少功德,我之所演畅,

如海一微·。

贤首菩萨说:菩萨之功德无量无边,我仅以自身之能力,叙述少许。

于佛及法僧,起深清净信;

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

因信敬佛法僧三宝,于三宝起清净之心,此即最初之发心。于五台山金刚窟,文殊菩萨曾对无著说「一念净心成正觉」,所谓净心者,即清净之信。

因此,必须放弃自身之所有及五欲之乐。

不求五欲乐,宝货诸财利;

亦不求自安,希望世名闻。

即说明不求五欲之乐,及宝石、财产、名誉等,更不仅为自身求心之安乐。此实非一般世俗者所能奉行,因生存于现世中之众人,正为追求上述之欲望而受诸苦恼。欲拔除众生之苦,而生起救度之悲愿者,即菩萨之发心,此「发心」毕竟非凡夫所能办到,乃菩萨方有如此发心。

深信诸佛及正法,亦信菩萨所行道;

正心信向佛菩提,菩萨因是初发心。

若欲发心,必先敬信诸佛及正法;若不信诸佛及正法,则不能发心。其次,须信菩萨所行之道,信向佛菩提,如此方能发心。

接着所说者,乃着名之传言:

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

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信为道元功德母」之语,乃有名之言,于后世常为佛教徒所引用。《大智度论》中之「佛法大海,以信能入」,同样地为常被引用之名言。

接着,贤首菩萨又说:

信能舍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年。

信者,能舍离诸染着。五台山金刚窟之童子,曾向无著说「无染无著是真如」,能舍离染着,即为信,即为真如。如真如超越性之实体等,无处可寻。心若能澄净,即为信。文殊菩萨所说「一念净心成正觉」之「一念净心」,即为信。若以支配人类之超越者——神,或妄想为宇宙根源之一心,而信仰真如,则实非为信。

心若澄净,则能理解深奥之教法,亦能奉行众善法,如此,欲达佛境界亦不难。

信永除灭一切恶,信能逮得无师宝。

以此清净之信,则能除一切恶,亦能体得无师之宝。

平等供养

其次,说明「信」应如何实现?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

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此即说明守持净戒、随顺正教之重要。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戒者,无上菩提之本,若无戒则不能起信,亦因戒而心得清净。

若能得生诸佛家,则于诸法无所着;

若于诸法无所着,则得深心妙清净;

若得深心妙清净,则得殊胜无上心。

因守戒而获得清净心,则能投生于诸佛之家;如此,于一切事物即不生执着;能不生执着,则心更能清净,即可得殊胜无上之心。

即得殊胜无上心,则得以修持波罗密。

若得无上殊胜心,则修一切波罗密;

若修一切波罗密,则能具足摩诃衍。

六波罗密为大乘佛教菩萨之实践德目。波罗密者,即梵语paramita之音译,为到彼岸之意,译为「度」。则六波罗密即六度。六种德目,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此中,第一项布施,尚可分为:财施(施舍财物)、法施(教示真理)、无畏施(令获安心)。

欲实践六波罗密,亦非易事,尤以在家生活者更难。惟有于可能之范围内实行,或以现代化之解释方式去实践。若欲完全付诸实行,则非菩萨莫属。

仅「布施」一项而言,对任何人平等施舍,实非易行之事。慈觉大师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如下之记载: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山中设齐,不论僧俗男女大小,皆平等供养,亦不视尊卑大小。

即凡入五台山者,不论何人皆能生起平等心。一日,五台山华严寺设大齐会,凡俗、男女、乞食、贫困者等皆聚集而来。均想获得少许余惠。时,施主说:「于此设齐会,乃为供养山中僧众,如此施舍乞食者,并非本来意愿。」

其时,乞食者中有一孕妇,除自己要求一份饭食外,更为胎儿索一份。施主怒骂不给。孕妇哀求道:「胎儿虽未降生,若计算人数亦应为一人,请将此子之一份施舍吧!」

施主大怒,斥道:「岂有此理!胎儿尚未诞生,如何能食?」

孕妇道:「既然胎儿之一份不给,则自己亦不能独食。」

说罢,即起立步出食堂。

时,孕妇方步出食堂,即变成文殊菩萨之形象,并放出无数光明,照遍各处。随即乘金毛狮子,于众多菩萨随从之下腾空而去。

此时,因齐会聚集而来之数千人众,皆涌至户外,茫然拜倒地面,放声哭泣,悲叹,忏悔,热泪滂沱而下,声声唱念「大圣文殊菩萨」。然而,尽管声哑泪枯,文殊菩萨却不再现。

时众人皆无心饮食,同发愿道:「自今已后,送供设齐,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

不论男女、尊卑、贫富,自此,于五台山设供时,皆能平等供养。慈觉大师访问华严寺时,见食堂中男女排成一列,女众中有抱持幼儿者,亦皆能获得幼儿之一份。又如童子、沙弥、男僧、尼尊等,亦皆列队成排,平等受供。圆仁所谓「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乃因目睹齐会之情况所致。仅「布施」之一项,欲对任何人平等施舍,其因难不难测知。

映现万象——海印三昧

其次,〈贤首品〉中叙述十种昧门。所谓十种三昧门,即:

一、圆明海印三昧门。

二、华严妙行三昧门。

三、因陀罗网三昧门。

四、手出广供三昧门。

五、现诸法门三昧门。

六、四摄摄生三昧门。

七、穷同世间三昧门。

八、毛光觉照三昧门。

九、主伴严丽三昧门。

十、寂用无涯三昧门。

信之作用无限。此约摄十种三昧门而言。信之根本作用,即第一项之圆明海印三昧门,其余九门皆为作用中之作用。

圆明海印三昧门者,乃叙说佛菩萨之示现。

或有刹土无有佛,于彼示现成正觉;

或有国土无有法,于彼示现说法藏。

首先,无佛或无佛法之国土,佛即示现于彼国土。更有舍弃世间一切名誉与利益之菩萨,为教化众生而示现于十方。五台山之文殊菩萨,亦时时示现于各种种场合,度化众生。或示现老人,或示现乞食之孕妇,而救度众生。

或现男女种种形,天人龙神阿修罗,

随诸众生若干身,无量行业诸音声。

即谓佛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男女、天人、龙神、阿修罗等诸身,或出诸声。此乃观音菩萨应现三十三身之说。

如上所述之佛菩萨所以能随时随处应现世间,即「海印三昧」之作用所致。至于,何谓「海印三昧」?如海中风浪平息时,一切归于寂静,则万象皆现于海面;无明烦恼之风波灭除时,清静之心海中,即映现出三世一切诸现象。此即「海印三昧」。略而言之,即一念之净心。内心澄净时,即谓海印三昧。一念之「念」字,即「今心」。即说明「现今之心」若清净,是为海印三昧。于清净之心中,即能映现一切。

上述之海印三昧,即叙述菩萨禅定时心之状态。后世之华严教学,于解释海印三昧时,说有三义。此处所说,即其中之一,自菩萨之定心而言海印三昧。心若澄净,万象映现时,即能生起大作用,因此,菩萨必须先入「海印三昧」之定。

财如梦如浮云

其次,说「华严三昧」。所谓「华严」者,即以华庄佛果。华者,即修持万行。以此定心庄严法身妙果,是为华严三昧。经文接着又说。

不可思议庄严刹,恭敬供养一切佛;

光明庄严难思议,教化众生无有量。

智慧自在不思议,说法教化得自在。

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

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此谓不论供养佛,或教化众生、说法,或实践十波罗密,或智慧之连用,皆能自在者,乃华严三昧之势力所致。若不能得华严三昧,则亦不能随意自在。

仅说法一项,欲自在说法,亦非凡俗能力所及。《华量寿经》经上云: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宜扬演说一切经典。

欲自在演说经典之教化,必须能得华严三昧。以能入此行法,则能生自在之无边行。

于叙述华严三昧之后,〈贤首品〉接着又叙说八种三昧。现仅列举较具深意者于后:

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

分别诸法无量门,随众生性化导之。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因众生之根机各异,乃至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甚且说无量法门。如此,若能「说法自在」,则能说无量法门。

其次,第八之毛光觉照三昧,将光明之作用分为四十四门叙述之。佛乃为度化众生而放诸光明。众生若遇斯光明,则能获得果报。光明能除一切暗冥,又灯明亦能供养佛。

光明之名为「济度」,乃因能脱欲界之群生。光明又名为「除爱」,乃因以光明能舍除五欲之渴爱。光明又名为「欢喜」,乃因众生能因之欢喜发心,求证菩提。

又放兴明名无悭,彼光觉悟除贫惜;

解知财宝非常有,悉能舍离无所着。

光明名为「无悭」,能除众生之贫欲与吝惜。因财宝并非能永久存在,而必至于消灭。五台山之无著,承文殊菩萨化身教宗「宝塔毕竟坏微尘」。经文中亦说须有「财如梦如浮云」之觉悟。

又放光名忍庄严,彼光觉悟瞋恚者;

舍离瞋恚增上慢,常乐柔和忍辱法。

瞋恚、增上慢,及自以为觉悟者,应先舍弃瞋恚与增上慢。为求舍弃,则须实行柔和、忍辱之教法。无著承金刚窟童子教示之偈文中,说脸、口、心三者皆须离瞋,若能离瞋,即为真实。

如上所述,佛放诸光前,说离恶法。因光明而令眼耳鼻舌身意皆悉清净,甚且色声香味触法亦得清净。此诸光明,乃出自佛之毛孔,而遍照一切众生。

于叙述光明之后,有寂用无涯三昧,以三十五颂加以叙说。经典中曾不厌其烦地反复又反复地叙说,于日本人之直觉,或许会有「真有能耐」之感。贤首菩萨说毕此品,十方世界六次震动,光明照于恶道,而令恶道灭除。其时,十方如来普现于贤首菩萨前,各伸右手摩贤首菩萨顶,并道:「善哉!善哉!真佛子!快说是法,我随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前世因果和今世疾病的关系这是我看到的一本小册子,内中记录了一个通灵人所看到的不同疾病患者的疾病来历,希望能对大家观察自己的病因有所帮助。这个人所看到的事实,是我..

现在的人,很多都喜欢去找人算命,算财运,算婚姻,算事业等等,佛教从来不提倡算命,但是也不完全排斥,那么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原理呢?算命到底准不准,如果命不好,通过什..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