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


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3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我们还在有相当深度的这个七大里面,这个因为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的相,所以,这个没有见性,听起来相当困难;但是,注意听、专注,也会种下善根,也会非常受益。我们讲: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们讲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进入第四个,叫做风大。

[辰四 风大 (分四)]

[巳初 标性约拂 二 就拂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双拂二计 今初]

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先解释一下:阿难,风性无体,没有自体可得,所以,有时候动、有时候静,也就是一下生,一下灭,所以叫动静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这个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众,就是大众之中,来到了大众之中。僧伽黎角,我们称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动及傍人,稍一动,风一吹它就触动旁边的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则感觉有微风,清凉的风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对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离比丘前面不远,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时候,袈裟角有动,动的时候风吹向对面的人。

[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风不是常动,动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这个静也不是永远静,大家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里面,很清楚的。[有时而动。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整(理也)衣],你寻常整理这个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杂碎衣],佛陀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叫做杂碎衣?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时候,衣的那个布料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象我们现在的纺织,一夕之间,那个工厂,是一匹一匹布出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难的!而且那个时候工业不发达,那个时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时候,哇,那个很重!因此,那个时候布不完整,就这里收集一块,那里收集一块,有时候这个颜色不完整,收集后就缝起来,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撑开来,那都是一个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杂碎衣。[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我们在大乘佛教,打开那个红色祖师衣就更明显了,一条一条。我们这个打开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为什么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说众生想要修福报,就要先种这个田,种这个因,就像种子种在田里面,众生想要修福报,有时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个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诸位你们也有一件衣,这里是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你们也有衣,你们那件衣叫无常衣,这个无常就是万一有[三长两短],披这个衣就随时随地准备要面对死亡,你听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就是无常衣。这个[四长一短]是属于佛教衣的专有名词。[凡分卫(乞食也)入众,常披此衣。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那时候可以感受到微风。[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对面的人。[且举此一事,验证风性无体,动、静不常也]。

[巳二 就拂详辨]

经文,[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个风到底出自哪里?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吗?从袈裟里面吹出来的吗?藏在袈裟角吗?或者是发生在虚空?是发于虚空?这个风是来自于袈裟角,或者是发生在虚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对面的人的面。

[此征问风所从来,下则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这个风,如果是自动自发的由袈裟角出现,假设这样成立,假设风来自于你的袈裟里面。那么,你乃披风,因为风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产生,你就变成披了一层风。这个风一吹起来,其衣就会飞摇,你的这个大衣就会飞起来,应离汝体,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意思是风来自你的衣角一直产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稳,一定会飞离开你的身体,这个[体]不是本体,是指身体。我今说法,我现在正在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垂衣就暗示没有风,静静的,没有风起。垂衣表示风静,没有动。你现在看看我正在说法的时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没有风,我现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无风,并没有风吹起,那么,你说说看,风到底在哪里?不应衣中,有藏风地,你不应当说你的袈裟里面有特别藏风的地方。

[此破风大出袈裟角。袈裟此云坏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鲜艳的色叫做坏色。[义翻离尘服]。披了这个就要觉悟,我们是出家人,不着于五欲六尘的出家人,叫做离尘服。披了这个袈裟就要让你离尘、离垢,这个是指烦恼的意思。[若谓此风,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风,汝乃披风。风性属动,其衣飞摇],当然[自应离汝身体];当然会离开你的身体,[现衣不离体,是衣中无风,刚此风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说法,会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来表示没有风,这个形容词代表无风。[汝看我衣,风何所在?我今之上,应补救词,文方接续。恐闻衣中无风],恐怕听到这个衣中没有风,[乃转救云:衣中有风,但是动衣风出],只要是动衣就有风出,风就出来,现在[垂衣风藏,何得以飞摇离体为难]?怎么可以说袈裟会飞离我们的身体来为难我呢?不可以这样子,意思就是有藏风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补充一句,[佛则以说法垂衣,风何所在],让你没有时间思惟,或者是分别,让你没有时间去狡辩。[不应说言,衣中另有藏风地破之]。

经文,[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风是生之于虚空,那么你的衣不动的时候,这个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动的时候,何因无拂?为什么没有风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对方呢?若说风生于虚空,那你的衣在不动的时候,就是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也没有办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虚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风自于虚空,虚空又常住,就应当常常产生风,[应]就是也必须,而风也必须常常生起。因为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如果无风的时候,风灭,虚空应当跟着灭,为什么??因为它们二个同时存在,虚空在,风就在,因为风由虚空而生,所以,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会灭。为什么?因为风来自于虚空,这是前面那段假设风是由虚空而生的。灭风可见,灭空何状,把风灭掉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可见]是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没有风我们的皮肤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是绝对可以感受得到。那么,把虚空灭掉,你认为那是什么情形?会发生什么状况?因为前面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

[此破风大从空生。若风生于虚空,应不借拂衣之缘],拂衣就是吹拂动衣,动衣,衣服会动,拂衣就是衣服飘起来。风生在虚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缘。[当汝衣不动之时,何因无风]?当你衣不动,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拂彼人面],因为虚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风空性异为破]。这一段是风跟空,因为风是生灭的,空是不生灭的。所以,[空性常住,风性生灭,若以风从空,风应常生,若以空从风,至无风之时,风灭空亦当灭]。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无可灭,然灭风可见,灭空究作何状耶]?

经文,[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我们知道风是有生灭的,如果有生灭是风,但是如果有生灭就不名为虚空,名为虚空,一定有它的义理,只要叫做虚空,云何风中,为什么会有风跑出来呢?空是无物为体,云何有风出入呢?表示有出入、来去、生灭就不是虚空。所以,这段说若有生灭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虚空,虚空本无生灭;名字叫做虚空,为什么又有风来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这个风出入就是生灭,这个就不符合虚空的含义了。

[此以名义不符为破。若有生灭,不应名为虚空,空无生灭故,上二句破名不相当;名曰虚空,云何有风而出,空以无物为体故,此二句破义不相合],名相的定义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义。[若有风出,则名义双失耳]。

经文,[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这个文字这样看很难,实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说笑大家程度不够,而是说这个《楞严经》实在是太简单,简单到初学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难理解;但是,解释一下就很简单了。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风来自于而生自于哪里?被拂之面就是对方的脸,这个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现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风是来自于对方的脸,就这么样子;可是,他就是要用这个,很难理解的,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其实就是对方的脸。如果这个风来自于对方的脸,吹向我们这个比丘。假设说,从彼面生,因为他是被拂,风吹向他,比丘在这里整理衣服,风吹向对方的脸。那么,从彼面生,从对方的脸生,当应拂汝?应当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汝]就是比丘这一边,[拂]就是吹向于,风拂过来,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自汝整衣,当比丘你在整理这一件大衣的时候,为什么风吹出来的时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动,云何倒拂,为什么倒拂?因为风是来自于对面的脸,当然要吹向我们这一边。现在我们整衣的时候,袈裟角产生了风,有感受到风,结果吹向对面,就对面立场来讲,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过来吹向他叫做倒拂。为何风会倒过来吹向他?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对面的脸,应当吹向我们比丘,可是现在为什么反过来,当袈裟在动的时候,却吹向对方的脸?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又吹回去,倒拂就是这个意思。

[此破风大从彼面生。既从彼面而生,自当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彼面所生之风,仍倒拂于彼耶]?

经文,[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阿难,你要审谛,好好的观察,整理大衣的是你,风从对面出来的,面是属于彼人、对方。虚空寂然,虚空从来没有生灭,叫做寂然。不曾流动,不参,[参]就是曾经,不曾经有流动,因为虚空没有来去。好好观察一下,风自谁方,鼓动来此?佛就叫我们观照一下,风到底是来自于哪里?从何而生,鼓动来到这个地方?

[此令审观,整衣在汝,衣中无藏风地;面属彼人,彼面亦不生风;虚空寂然,不参(曾也)流动,自不生风。汝应审谛观察,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鼓即动也。以上三处,皆无风大生处]。

经文,[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它是动态的;空,它是静态的,一动一静,这体性完全不同。性隔就是体性是隔异的,这根本就没有和合,非和非合。意思就是它就不是缘起法。不应风性,无从自有?不应当说这个风性无从(无因),没有因缘自己跑出来,也就是方便说:它还是必须借重因缘;但是,因缘是妄。

[上二句,风空体性隔异,一动一静,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缘之执。下二句,不应当说此风性,无因自有,此破自然之执;从即因也]。[从]就是因。

[巳三 结显体用]

经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完全不知道全相全性,性相是不二的,你完全不知道如来藏性当中,这个风跟一般的风不一样,叫做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性风就是性具之风大;真空就是本自真空,因为体性本空。诸位,我们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要承认缘起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性,没有微尘性就绝对没有缘起法。所以佛告诉我们微尘性仍然是空。修学佛道,用析空观是不能成佛的。不可以立一个空、假、再立一个中道,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名词,空、假、中统统不存在,性相本一如,哪来的空、假、中?说[两边不着叫做中],这个绝对没有的。你不要讲不净,因为净都安不住了,哪来的不净呢?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用心,在不同的时空讲不同的法以,他只是为了善巧方便。

我们讲不净观,诸位,不净观对吗?对刚刚初学佛法的来讲,慢慢的看破这个色身,不净观不能讲不对。真空法性如虚空,虚空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净?讲净是不对,不净是方便说,净也是方便说,对二乘人讲我们本性是常乐我净。等到成佛了没有这个东西;对众生讲无常,对二乘人讲常,到成佛,无常跟常统统要放下,常是观念,无常还是观念,性相一如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绝对的真空,哪来的无常?哪来的常?绝对的真空性,哪里什么不净?哪里什么净?净都安不上,这个净就是不净的东西,清净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安的,它是绝对空性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了解,佛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所讲出来的法,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根器;到了绝对究竟解脱的佛,就没有这个东西,完全没有!所以,在这里讲性风真空,性具之风大本自真空;性空真风,性具之空也本来就是真正的风。意思就是当我们开采这个如来藏性,像成佛这样大自在的圣人的时候,地水火风就不会有障碍,他可以循清净的自在业,因为如来藏性它就是绝对解脱,所有在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地水火风,完全是本性的东西。佛、大菩萨得自在业,可以利用地水火风这个缘起的幻相救度众生、说不可思议的法,让众生解脱。

所以,四大在凡夫来讲都是相克的,地大不调、水大不调、火大不调、风大不调他统统要生病;而佛陀也要示现这个病,跟凡夫一样,让你知道说修学佛道必须从众生好好的做起;可是,佛有大自在业,这地水火风所有,完全没有障碍。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共业所感的世界里面,我们都是两面体的。风也给我们凉,就像水,我们可以喝,可以煮饭、菜,养活我们这个色身。可是,水跟风造成飓风,大大的伤害我们,时速二、三百公里,接近二十级,树都连根拔起。风可以让我们活动产生整个动作,地球没有风不行啊。风分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有利的,可是一种飓风起来就不得了!就像水一样,水让我们好好的作用。建造水库,可是水只要一到台风的季节,水就淹水,就灾难,尤其是台湾。每年都一定要有台风,一定夹带强风豪雨。

这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佛没有办法改变。佛有大神通,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共业所感的这个世间,很难!除非每一个,都遵照佛陀的教化去做,改变自己,大家如果像佛,这个世界完全就会变成净土,正报改,依报就会改。所以,在圣人来讲,如来藏性当中,性具的地水火风空,是无限的自在跟神通;可是在凡夫位来讲,这些地水火风空有利各有弊,它就是相克的东西。譬如每一个人因为循业发现,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如水来讲,经典记载,天人来到人间看到一大片的水譬如太平洋、大西洋,天人是可以在水面上这样行走,因为天人看水它是琉璃的,像水晶、琉璃地一样,完全不是像我们;因为天人没有重量,他可在踏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不会死。你人站到太平洋、大西洋你站上去看看,看你能不能浮得上来?很快淹死。

譬如我们人喝的水,在饿鬼道看来是脓血,他没有办法喝,没有办法解渴,一定要通过咒语转变这个业才有办法喝到水。像我们放焰口的时候,不持咒那个水没有用,没有办法转换让他喝到的东西,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有,这个水你拿出去布施供养给鬼神,没有用的他喝不到!他的咽喉,我们要了解这个业力是非常可怕的,众生就是循业发现,看看个人造的业,所以,地水火风的享用也不一样。胸量小的人下一辈子他所享用的地水火风就会很少很少,而且处处是灾难!悭贪、吝啬,为什么?他运用这个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色身就是造业,拼了老命造业,下辈子所感得到的地水火风就不够大。

如果一个人做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一直行善、一直帮助,他心灵的光明一直出现。身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如果你想要在临命终得自在,想要往生净土,就不能有任何的执着、挂碍跟贪染,因为他会牵制我们的灵性。因为对假相虚妄的执着,我们的我执、法执,或者是五欲六尘,变成我们的两只脚像绑着很重的袋子,我们要走千里路一样的困难。诸位!放下那一念是多么的稀奇、多么的让人惊艳的美!我们要了解,众生跟佛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这个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含有重要的意义是什么?重要的意义是佛菩萨是大自在的业用,不受地水火风空的拘束;可是,活在娑婆世界,业感的世间,我们没有办法,你就是两面的东西,火很好,可以煮饭,可以温暖;可是会发生火灾啊!一次火灾死多少人啊?火可以变成炸药,战争就是火。你常常发火的人下辈子会感应到战争的一个国家里面,要面对战争,因为你常常发火。由内感的火会感应外面的火;内感的水会感应外面的水,你没有办法离开内四大、外四大,是由业感缘起来决定一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很珍惜我们现在修学佛道的因,一定要把度量放的像虚空一样、像佛一样、像大菩萨一样,无所不舍,就是把这个四大放到像宇宙一样的大,那么你所享受的就是宇宙的财富

[此显全体圆融,全相全性。阿难虽曰多闻,宛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风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风,其体清净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诸位!这一句八个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小人就是小量,这一句重点就是你本来有宇宙的财富,因为心胸陕隘,变成把整个宇宙束缚在一个小小的人身里面,所以,你所能享用的只能现前少许的地水火风空,就是这些,度量不够大,业卡住了。你想要享受人生吗?尽管把度量放大,不跟众生一般计较,不跟众生一般比较,受到委屈度量一样这样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是的坚持自己,要有柔软心。能够享受无尽虚空法界的财产,从哪二个角度下手?一、要从柔软心下手,柔软心就是佛心,就是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不讲一句伤害众生的语言,也不做伤害众生的动作,任何一种伤害众生他绝对不会去做,就是柔软心。第二、坚持忍辱,坚持忍辱就是心如大地,大地就可以大作用。换句话说:真正忍辱的人,他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一切的庄严相都从忍辱生,就是这辈子假设说你长得很丑,要稍微注意一下,忍辱跟美丑有很大的关系,忍辱的人心美,下辈子就会感应很美的貌相,就像佛陀一样,感三十二相,无量劫来,佛修的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就是修忍辱相。忍辱是全世界最美,是十方诸佛所最赞叹的一种美德,所以,一忍辱的时候,心静如水,如如不动,你的貌相就会愈来愈不受心境的干扰。说:面随心转,心的美是由忍辱来的,这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纵然你长得很丑,可是,你的气质出众,你的心灵散发这个美的气息,内在美可以弥补外在的丑。如果你是长的很漂亮,更要忍辱,因为你外在也美、内在也美,那下辈子受用不尽,真的!

有的人说:师父,我脸黑黑的怎么办,我说:这个嘛,我再去看看佛经怎么说,这可能就要敷脸了,好好的皮肤怎么会变成黑黝黝的呢?可能是被太阳晒黑了。告诉诸位,佛经每一句都有很深的含义,面随心转;如如不动,面就是一直慈善、一直显现你的佛菩萨的脸。有位居士很感谢师父,她说没学佛以前是一个家庭主妇,常常因为儿女不孝顺,先生三更半夜回来,她就动大怒,她的脸看起来就是业障一直很重。后来她看到师父的VCD、DVD,有时候上网看,哇!她觉得佛法真是好,才学佛六个月喔!所有四周围的包括亲朋好友,都说她的脸全部变了,变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来,她也不生气;儿女再怎么样,她也不生气,六个月,而且四周围的人一直赞叹她说:你变了,你真的变了!她变成和蔼可亲,忍辱,这个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不是像我们一个已经往生的比丘,人家讲说:法师!师父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个比丘一听以后,误解了我的意思,后来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变了,人家一直劝他,说:你别想改变我,师父讲的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改变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讲:我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讲的这么下面,你解读的跟我好象颠倒?差很多!这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此显大用无限。如汝下,即事验遍]。

[已四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解释一遍:一切众生,佛菩萨示现那是例外,佛菩萨循自作业,一切众生循恶业。循种种的业发现,世间无知,不知道这个业性本空,这里要注意,不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没有能所、没有缘起,也不是无因生,众生不了解这个。因为循业发现,不知道业性本空,本如来藏,没有能所,是绝对的本体,悟入像佛一样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众生没办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风空卡住了。循业发现,世间人不知道这个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地水火内空,惑为因缘。诸位,为因缘迷惑,因缘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个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尘相,你如果要承认缘起法、因缘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的这个实性,也就是所谓邻虚尘;佛陀说,这个邻虚尘仍然无自性,本来还是空。所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自然]就是无因,因为外道连因缘都不了解,哪里了解如来藏性?这些因缘法有根、尘产生了识,或者是外道的无因,完全出自于哪里?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意思就是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执着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无因的意识心;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离开颠倒、妄想分别的意识心,都没有办法!这个识心如果好用,这世间来讲的话叫做可贵的经验,最好的发挥到极处,文化的种种经验、语言的经验,把这些科学、物理种种的经验,这些统统叫做识心计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识心。

诸位!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我这里讲的,如果你悟得出来,就见性,就在当下,悟不出来就很麻烦。譬如你们二个人在讨论对方,甲说对方很有钱,乙就说这个人个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个人就一直在讲,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讨论,累积种种的经验一直讨论某一件事情,这就叫做意识心,皆是识心。佛法不是这样,他不能一直继续分析,你要进入佛的领域,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这个人不存在,没有东西可以讨论!你知道吗?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就是你所讨论的这个缘起的相,它当体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单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来藏性。世间法就是识心,分别计度;出世法就是超越这些识心计度,烦恼。识心就是我们所讲的执着、分别、讨论。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二种事情,一切众生没有办法超越。一、语言、音声一切众生难以超越。我们每天都必须借重语言、音声过日子,我们依靠这个来沟通,所以,这第一点,很难超越!第二点,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忘怀。二种事情是一切众生最难超越,最难断的,就是语言、音声;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去体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众生差不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内心里面耿耿于怀,认为有东西可以讨论,有东西可以讲,有东西可以计较,有他,这个对象可以烦恼,一切众生就是这样过日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循之业,有漏无漏之别;所现之大,亦有染净不同。迷位众生现染,修位众生现净,一一无非随业所感。交光法师,假立问答,发挥循业之理甚详,而与学者,大有启发]。与学者就是有心研读《楞严》的是大有启发。[问:悟人既须循业,佛循业否]?开悟的人还需要依照他的业力去循业,佛要依据业力吗?[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过程,这个人必须循业。[却即菩萨],这个人只要入于圆修的菩萨位,就是见性的菩萨。[因满果发之后],因就是圆满的因,向着果前进,因地也满了,果也产生了,这个叫做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满了,因向着果统统圆满了。[但惟随心],因为他就是佛的境界。[尚无量之可应,何有业之可循?惟除示现,无实业也]。佛就是示现。[故知称体作用,无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们不能讲佛是随业而来的、是循来而来的,是不对的!佛是循愿而来的,缘由愿而来的。诸佛菩萨是愿力来投胎转世要救众生的,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来证悟成佛,在这个世界,有哪一个有办法活得快乐自在?

[问:现见菩萨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萨修行未毕,正由循业所发,故今非拣其不能作用自在],[拣]就是分别,现在不是说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拣其就是现在是讨论什么?[但拣其非是不循业耳]。非是不循业,就是没有一个不循业,包括菩萨仍然要循业。所以,现在不是讨论说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说包括那一些菩萨都必须循业,是在讲这个是重点。[然惟圆实菩萨,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所发的十玄妙用,像华严的十玄,与果人敌体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敌]就是全体,是相似的。惟圆实,圆实菩萨就是见性的菩萨,圆教见性、大悟的菩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种圆实菩萨,就是藏、通、别、圆,是圆教的菩萨,不是藏:藏头佛;通教佛;别教佛;是圆教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就等同佛。这样子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

[又所应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业,则修行也。若惟务修行,而不求圆解,则三祇六度,终无实果];这句话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一针(语)道出,一切修行人没有佛的正见休想成道,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人一讲起来就是关起门来拜佛念佛诵经,什么经都不听、什么善知识开示也不听,他就是:我这样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极乐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务修行,就是没有解、没有佛的正见,而不求圆解,圆解是什么意思?大开圆解就是见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则三祇,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终无实果,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远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见性有多么重要,开佛的正见,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别的限住自己。一个人刚愎自用,起大我慢,这个是很可怕的!再来,一切的法师,自己没有见性,而教导那些徒弟说:你们不要听其他的法师的,只要听我的就好;你们不要去别人的道场,只要在这个道场就好!在座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个道场已经大悟见性,那没有话讲;如果本身无大悟,没有见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参、不要去外面学,然后就听我的!问题是:听你的,你有没有佛的知见啊?在我这里,我不能这样讲。在座诸位!如果哪一个法师,或者道场讲的究竟义,符合佛义,是见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气,一定要去亲近。法法平等,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于感性学佛,我们要做理性的主人,不应当做感性的奴隶,我们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这里,我上人比较安心、快乐。问题就是:你上人不能给你解脱啊,那你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你一定要认为他是绝对善良的、是绝对真实的、是绝对美好的,那时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讲人情世故,因为那是解脱很重要的知见啊!

在座诸位,我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你了:有因缘,你觉得这里不错就来这里;师父绝对没有给你任何的束缚、任何的压力,没有的!因为我们开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见,要绑死你们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回归你们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么是正法、什么是恶知见、什么是坏佛正见,你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冷静的去判断。

[若但专务多闻],只有闻。[而不策圆修],如果不向着圆修,见性的修叫做圆修,圆修就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果,果不离因,叫做圆修。为什么?因圆,果也圆啊,叫做圆修。[则恒沙妙理,祇益戏论];帮不上忙,所以,你听经闻法,记得!要回归你的心性,要脚踏实地的,说放下就真的去放下。[正以业不循,而果终不发也]。如果你圆修的业不循的话,圆修的果就不发。[以此而圆解圆修,不可不相应矣]。若以此圆解圆修,不可能不相应。[世间浅智众生,见此循业发现之近由,遂惑为因缘;世间无智众生,昧此循业发现之根源,遂惑为自然;此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情有理无,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四风大竟]。

这段比较难,我再把经文直接就贯串起来,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师父就不厌其烦,直接解释。风大,阿难!风性是没有体性的,动跟静不一定,所以是无常。你平常整理大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大衣的角会触动旁边的人,那你有感觉到有微风的出现,这个清凉的风会吹向对方、彼人之面。此风为复,这个风到底是从袈裟里面跑出来?还是自己由虚空产生风?来吹向彼人面?阿难!此风如果出自你的袈裟的角,那么你变成披风,那么,大衣就会一直摇荡。为什么?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说法,法会当中,你看我的衣下垂,表示风是静止的,你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大衣当中不应当有藏风地。如果说风生于虚空,衣不动的时候,何因无风来拂披人面呢?虚空的性是常住的,所以,风也必须常常产生才对。如果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应当灭,因为风由虚空而产生,风没有,虚空就应当灭,灭风,我们可以知道,可以感觉得出来,那么,把虚空灭掉,会变成什么状况呢?如果有生灭就不叫做虚空,只要名字叫做虚空的,就没有出入,为什么还有风来出、来入,风来出、来入就不名为虚空,虚空这个名义是错的。如果说风来自于对方的脸,从对方的脸吹出来,应当吹向于阿难你这个地方才对啊!当你在整理这个大衣的时候,有风出现,这个风是反过来倒吹向对方是不对的,所以,风从对方的脸产生是不对的。你要好好的观察,整理的衣是在你,脸是对方,虚空是寂然,不曾经有流动,到底风从哪里出现,而鼓动来此?风是动的,虚空是静的,风的体跟虚空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本没有和,也没有合,不应当风性无因自有,也不能说风是没有因缘自己产生风的。

你宛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风大,本来就是真空;性具的真空,本来就是真正的风,是没有障碍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为众生业不一样,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小根器的人得小量的地水火风的用;大根器的人得大用,随心自在用。阿难!如汝一人,只要你微动这个拂衣,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没有一定,看因缘,而因缘本空,假名因缘。一切众生都循业发现,世间无知,二乘人、权教菩萨惑为因缘,而外道无因,惑为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些都是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能说一说而已。为什么?缘起就是性空,本无语言,假有语言,而言说当下就是空,都无实义,无实义就是毕竟空。

[辰五 空大 (分五)]

[已初 标性约凿 二 就凿详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 五 双拂二计 今初]

地水火风讲完了,这段讲空大。

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解释一下:阿难,我们这个空性是没有形状的,虚空也没有形状。因色显发,由色法来比较、衬托出虚空,[显发]就是衬托。由色法来衬托出虚空的存在性,由色法来衬托出空性的存在性,因为空是无形的,意思就是色跟空,由色显空,由空显色,就是这个意思。底下举例子,如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去河遥处,离河遥远的地方,诸刹利种就是王种,或者是大田主、大地主,也可以叫做刹利种。以及婆罗门,婆罗门叫做净志修行,修行人,毗舍就是商人、首陀就是农夫、兼颇罗堕就是工艺、旃陀罗就是屠夫。旃陀罗等新立安居,他们要建房子,要新立安居。他们怎么样?要凿井求水,要挖一个井,要求水,没有水,大家怎么能活?没办法活了!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显现出来;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挖一丈,一丈虚空显现;挖一尺,一尺虚空显现。虚空的浅深,随土出,土多,虚空多;土少,虚空显现得少。

[此融空大即藏性。空性无形:此句指不变之体,性者体性,本无大小方圆之形段,有形则有变,无形则不变。因色显发:此句指随缘之用,因随色尘之缘,显现发明也。如显见无碍科,观一界之大则现大空,一室之小则现小空,方器则现方空,圆器则现圆空,虽随缘显发,空体不变。如下即事验证。如室罗城(即舍卫国)],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去(离也)河遥远之处],因为没有水。为什么去河遥远之处?这一句在表达什么?接近河就有水,没有接近恒河就没水。离开恒河或者其它的河很遥远,没水当然就要凿井。[诸刹利种,此云王种,亦云田主;及婆罗门,此云净志,亦云净行,以守道居正,洁净其行也;毗舍此云商贾,行商坐贾者是];动态的叫做商,[坐]也就是说:有固定的店面,这个叫做贾,坐贾。当然这里面,商跟贾什么买卖统统有,什么米、绸等没有一样不卖的。[首陀此云农夫,耕田种地者是;如此方四民]。四民就是士农工商,就像我们中国所讲的士农工商,讲简单一点就是这样子。[更有智愚二族],比较有智慧的、比较愚痴的。

[兼及颇罗堕,此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就是能够种种的工艺,[旃陀罗,此云屠者,即屠儿魁脍之徒],专门杀牛、杀鸡、杀羊的,[脍],它的本意是细切的肉。[亦云严帜,国法令其摇铃执帜],[帜]就是一种旗子,用做标示的旌旗,是旗的通称。在印度,旃陀罗要拿一支旗子,表示我是下贱种,我是屠夫,你们不要靠过来。在印度,种族是很严苛的,只要他的影子被人家踩到,他就有罪;或者他的影子也不能让高贵的人碰到,两方面都要避开来。国法令其摇铃执帜,[警人异路,良民不与同行]。

[新立安居下,要新立安身居住之家,因离河遥远,必须凿井求水。凿出土一尺深,在井中即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越略二至九之数],越略就是超越了其中的二尺到九尺的数目。[凿出土一丈深,井中还得一丈虚空,虚空之浅深,乃随凿出之土,多少而论。此即空性无形,因色显发之事实]。

[巳二 就凿详辨]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这个虚空的产生、这个空的产生,到底是因为土的移出;因土所出就是把地上的土移出来,是不是因为凿土,移动了土,而显现出来了虚空?或者是因为挖掘而才显现的虚空?或者是无因就产生了虚空。再讲一遍:这个虚空是因土移出吗?产生虚空吗?或者是因凿产生虚空?还是无因,自己产生虚空?

[此征起,下逐破]。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解释一下,说:阿难!如果说这个虚空是无因,自己产生的虚空,未凿土前,没有挖土之前,何不无碍?为什么大地不会现出无碍的虚空出来?何不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意思就是还没挖以前,为什么不现出无碍?表示跟凿有关系,不是无因。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虚空,没有原因自己跑出虚空,那么未挖土、凿土之前,为什么不会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惟见大地,迥无通达,为什么?

[此破空大无因生。若复此空,无因自然而生,未凿土前,即应无碍,何以不能无碍,惟见大地,迥然]就是全部,[质碍,无有通达之相。凿土方见虚空,非无因而生也。西域外道,于空大多执自然,故首破之,以明非自然也]。意思就是空所显现是有原因的。

经文,[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这一段,空,很不太容易了解,你要全神贯注,注意听!这个就在讨论,如果这个虚空是因为土出才看到虚空,则土出的时候,应见虚空进来;如果土先出,无空入,也没有看到虚空进去,来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呢?

再讲一遍,如果说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挖出来的时候才产生的,那么请问:在土挖出来的这个时候,你就应当看到虚空进去。为什么?因为你说虚空是因为土出,土出才见到空入,这一定的道理嘛!一般的逻辑嘛!因土出才见到空入,所以,他现在就问难你:如果空的显现是土出,则土出的时候,你就一定要见到空入;如果土先出,却没有看到虚空来入,那为什么说虚空是因为土而产生的?这样讲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看到空入啊,土出空入,这个是符合逻辑,可是现在土出,却没有看到空入,这表示说空非因土出,空并不是因为土出才见到虚空。

[此破空大因土所出。以未凿土前,原不见空,因凿土出,而后成空,遂谓空因土出。则土凿出之时,应见虚空,从井内周围土中出来,入于井中,如井水,从井内土中出来可也。若土先出,无空入者,如何可说,虚空因土所出]?土出,虚空入,这样才说因土所产生的虚空;现在没有看到虚空入,不能讲因土出而见空入。

经文,[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这是说如果这个虚空的产生,并没有所谓的出跟入,[出]就是指土,[入]就是指空。如果说虚空的产生并没有土出,虚空来入,意思就是空跟土完全无关,没有出入相。则应空土,原无异因,这个时候,空跟土是一致的,原来、本来就没有异因,为什么?若虚空并无所谓的土出空入,表示空跟土没有出入相;没有出入相是一致的,虚空就是土,土就是虚空,就是一致的,因为没有出入相,无所谓的土出,也无所谓的空入,那表示是同一件事情。没有异因,就是同一件事情,意思就是虚空就是土,土就是虚空,因就是异依,不同,原无异因就是同一种事、同一件事;无异则同,没有异,当然就相同。现在就告诉你:因为空跟土,虚空跟土是一样的,挖出土,一定应该挖出虚空;可是,你有没有看到挖出土的时候,同时挖出虚空?并没有看到。破这个虚空的产生没有出入,意思就是虚空确实因土的移动才产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不能说没有出入,确实有出入,土出才见空入、空现。不能讲:虚空的产生并没有出入。

[此破空无出入。若谓空本在土中,无有从土出],并不是因为土而出,而是[从井入者。则应未凿土前,空之与土,本无各异之因;因者依也。同处相依,无异则是同体不分,则土出时,空何以不与土而俱出耶]?

经文,[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这一段比较难了解。这个虚空,若此虚空,因凿,因为挖才出空,则凿就能出空,凿就会产生虚空,应非出土?挖是会挖出虚空,不应当是挖出土;可是,事实不然,我们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虚空。这一段是说,如果这个产生的虚空,跟挖土没有任何的关系,若虚空因凿出,因为挖才产生,那么,这个挖是应当挖出虚空。挖是应当挖出虚空,不应当挖出土,事实不然,我们是挖出土,才看到虚空。不因凿出,如果说这个虚空不是因为凿而产生的,跟凿没有任何关系,凿自出土,就是凿自己挖出土来,为什么挖出土的同时,又看到空?就表示看到空就是因为出土。所以,你讲这个虚空因为凿出,也不对!如果是凿出,应当凿出虚空,可是却凿出土,应当不是出土。如果说不凿,不跟凿有关系,跟挖没有任何的关系,为什么是同挖出土同时就见空?出土见空,表示它跟挖土有关系。挖出土来同时看到虚空,就表示挖(这个凿),跟凿有关系的。

这段再解释一下,如果说虚空是因为凿出空,那么,则凿就能出虚空的话,就不应当是挖出土才对,你应当是挖出空才对,所以,应非出土,本来要挖出虚空,却挖出来是土,所以,跟凿事实上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说跟挖出土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说这个空不是因为凿产生的,意思就是虚空跟凿没有任何的关系,自己挖出土的时候,为什么同时又见到虚空?这整段就是说:你说这个空的产生,跟(因)凿、挖出是不对;说这个虚空不因凿、挖出,也是不对!

[此破因凿不因凿,两者俱非。若谓此空,是因凿而出,则是凿出虚空],因为你说虚空的产生因凿而出,因为凿才可以挖出虚空,那么,这虚空就是被挖出来才对,为什么没有挖出虚空?[应非出土],应当不可能挖出土,应当挖出虚空,但是事实不然,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虚空。应当不必出土,[而成空也]。才产生这个虚空,[若谓此空,不因凿出],跟凿没有关系,[与凿无干者,则凿井之时,但自出土,应不成空],也不应当产生虚空,[云何随凿,随见虚空耶]?这个虚空因凿,因不凿,都不对!

经文,[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你要好好的谛观,凿是人拿工具跟随人的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因为地移动,所以,如是虚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此更教以审察谛观:井因凿出,凿从人手,随其方向,择地施工,运转而成,土因地中搬移而出;如是井内虚空,因何所出?以此空,上已辨明,既非无因自出,又非土出,又非凿出,毕竟从何所出耶]?其实都是妄识,本无来去、生灭,都是妄识。

经文,[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凿、空虚实,凿的体是实在的,[凿]要连接[实];[空]要连接[虚],意思就是:凿的体是实的,空、虚空的体是虚的,这个实是实实在在运作的、实在在挖的。凿是实际在运作的,虚空是没有实体的,这二种不相为用,一个是实,一个是虚,不相为用,根本就没有和,也没有合。也不能像外道的虚空无因产生,虚空是有因产生的,借重着因缘,而因缘也是妄。

[凿体是实,空性是虚,一虚一实,不相为用,云何可说因缘和合而有?故曰非和非合;下二句翻上,既非和合,则不和合,故亦破云:不应说言,此空无所从来,自然而出?此即双破因缘、自然二计]。

[巳三 合会警悟]

经文,[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如果这个虚空,性圆周遍,本来就不动摇,那么我们应当理解,跟前面一起谈到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均名五大,就是同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个本无生灭,不是对生灭讲的,是绝对的意思,立一个不生灭不对,这个本无生灭实在是离一切的语言,绝对的本体说的,是绝对的绝对,并不是相对的绝对;如果说本无生灭是对生灭讲的,这个不对。所以,本来就不能说有生灭还是不生不灭,这个叫做本无生灭。诸位,注意!诸法本空,本无亦空,所以这个本无生灭,那当然就本无不生不灭了。这个就这个意思,本无生灭,就是本无不生不灭,也不能立一个不生不灭,因为法性本来就空,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就是绝对的无生,不能立一个不生不灭。

[佛意以此空大,合前四大,同名五大,会归藏性。诸经多惟说四大,此经点出空大,例彼四大,同名五大。当知非仅虚空,新得大名,兼显四大,昔日虽称为大,亦惟其据处处皆有,地水火风言之,而实未显互不相碍,非真大也。自今融以藏性,圆遍常住,方为真大,虽非新得大名,至今始得真大之实。若寻常谈空,虽说周遍,有色碍处,即不圆满,因色、空二法,相倾、相夺之故。今此空性,即是藏性],包括一切色法,统统是藏性,就是没有任何对立、能所,绝对叫做[圆融无碍,圆满周遍,色、空相即],色就是空,色当体即空,所以,色等同空,那么,就表示本性无所障碍;我们现在分色、分空,当然有所障。[乃是性圆周遍。此性寂然常住,本不动摇,与下无生灭同]。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者:此以空大,性圆周遍,本不生灭,例知现前地、水、火、风,四大均等。四大平昔,虽称周遍],[平昔]就是以往,四大以往虽然称为周遍,[未经彰显,一一称性,圆融周遍,今会同空大,同名五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者:即言诸大一一,唯性唯真],绝对的性,绝对的真,就是没有任何能所对立,统统没有。[如前所云,性色真空,乃至性风真空等,以性融大,诸大全性,故曰皆如来藏。性真二字,即指藏性真心,诸大圆融无碍,无一而非如来藏,从本以来,元无生灭],[本]就是无始,没有任何一个开始,从无始来,本来就没有生灭,[即常住不动]。

经文,[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这个就叫你修行,意思是说你要悟到这四大跟平等法界是一样吗?很简单,看看虚空,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入?你们也应当了解,这个地、水、火、风,什么时候有出、有入?根本没有出、入,绝对的如来藏性里面,并没有这些。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此警令观察空大,悟明四大]。意思就是虚空没有什么出入,四大当然也没有,出入是妄。[谓阿难言,汝心昏迷;无明障心故昏,真智不起故迷。执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是不悟四大,元是如来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故令观察虚空,自可便知。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者:教以应当观察虚空,即观凿井所见之空,为因凿土而出耶?为因移土而入耶?为土有出入,空非(无也)出入耶?若悟空大,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即可悟明四大,一一性圆周遍,非和非合],讲出入也不对,讲没有出入还是不对。[非不和合矣!如前总喻云:如水成冰,岂可说一定不和合耶]?为什么?因为借缘起而谈论;但是,缘起也是幻,缘起也是空。[如‘冰还成水’,岂可说一定和合耶]?说和合不对,说不和合还是不对。在绝对的如来藏性,方便说是随缘显现;虽是随缘,其实其性本空。

[巳四 结显体用]

经文,[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这里[空]为什么用一个[觉]呢?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为什么?因为如果说用[空]的话,那就统统一样了,就是:性空真空,那不是都一样吗?所以,这个[空]就是觉性的意思,因此用: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本性的真觉,其实就是真实的空;本性的真正的空,其实就是真实的觉悟、真正的觉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寓]就是含藏着[有深责之意。我如是为汝种种开示,中道了义],在此注意!中道了义就是不着一物,这是真正的中道,你不要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中道,连中道都要破。[要汝观空得悟。汝竟全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之觉,本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觉。此二句,按前空大,变其文法,将前指性之空,换为觉字,空觉二字,皆指藏性。藏性具有寂、照二义],寂是体,照是用,[空是寂义,觉是照义。又复颠倒其词,将本大]就是空大,[性空之句放在下句,若不变其文,则双句皆是,性空真空,性空真空],这样在讲什么,就分不清楚了,所以,这个写文章的人可是了不起,它有寂、照义,寂字不能用,要用照字,就是觉,在这里就是用照字。[无可分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准前可知]。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上显全体圆融,此显大用无限]。

在座诸位,你今天把内心里面再放大得像虚空,你的生活完全自在,空性愈大,它的自在性愈大,你的喜悦的心就愈重、愈大。佛告诉我们要用喜悦的心过活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知足的心、感恩的心来过日子。一般众生都很难用到这个,一般众生连过日子都不会,不会过。必须用喜悦、知足的心,放大胸量。意思是说空的愈多愈自在,大用就无限。

经文,[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阿难,就像一处来凿井,他所见到的虚空,这个虚空又见到了一个井,虚空显现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井;其实并没有什么出还有入,本不动摇,也没有生灭,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什么时候现空不知道,其实并没有出跟入,而是相妄性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即事以验,性圆周遍。如一处凿井,所见之空,空生一井;十方凿井,所现虚空,亦复如此。一井之空,非出非入者是也。虚空圆满,周遍十方,宁有一定方所?正由虚空,无所不遍,故成大义。非此有彼无,先无今有,不但具有大义,亦具常义,故前云:‘本不动摇,本无生灭’也]。

[巳五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都在这八个字,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但是因缘,全部都是性空;万法所有的性空,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只能说一说,其实没有真实义。如果没有开发我们的觉性,我们的生命就是活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吃饭、上班、下班、看电视、大便、睡觉,每天都这样子,早上起床,日复一日都是如此,吃早餐、上班、去上班以后就开始看主管的脸色,中午找个机会溜出来,吃饭。

[迷位众生,循其所造有漏之业,则发现染空],发现染空,很简单,有钱人住的空间就比较好,没有钱的人住在水边、厕所边。每一个人住的空间就完全要看各人的福德、因缘。[如第四禅天人,厌有趣空,则现空无边处。修位众生,循其所修无漏之业,则发现净空,如第四果罗汉,灰身泯智,则现偏空涅槃。前者既循有漏之业,要不发现染空不可得;后者不循无漏之业,虽欲发现净空,亦不可得也。世间无知:此指凡、小、外道,惑为空大,是因缘所生,或执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遍计执性用事,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五空大竟]。

这段有点难,师父再解释一遍,把它贯穿一遍,阿难,空性是无形的,是因为色法来衬托出虚空的空性,如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因为离河太遥远没有水,诸刹地利这些王种和地主,以及婆罗门的净志修行人,和毘舍的商人、首陀的农夫,兼颇罗堕的工艺,旃陀罗的屠夫等等,他们要新立安居的时候,一定要凿井来求水,否则没有水喝。当土地移出一尺的时候,则于中现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的虚空,虚空的浅深,随出多少,就是会产生,土挖出来,就显现虚空。此空为当因土所出而显现?或者是因为凿而显现虚空?或者是虚空无因自己产生?阿难,若复这虚空是没有原因产生的,那么,还没有凿土以前,为什么不会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惟见到大地,迥无通达,可见虚空无因是没有道理的,是跟土地移动有关系的。如果虚空是因为凿土而出,那么,土出的时候,就应当看到虚空入;如果土先出,却没有看到虚空入,怎么可以说虚空是因为土而出?如果说虚空无所谓的土出,然后空来入,这种事情不存在,那就表示空跟土并没有出入相,则应当空跟土并没有异因,就是相同、不二了。无异就一定是同了,则土出的时候,挖出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挖出虚空?土移动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虚空跟着挖出来?如果空是因为凿而出来,这个凿就可以挖出空的话,应当是挖出虚空才对,不应当是挖出土。意思是这个虚空是因为凿而有的话,那么凿、挖出,凿就可以出空,应当不是出土,不应当出土而见空,所以,因凿出是不对的。

如果说这个空不是因凿而出现的空,那么,虚空应当跟凿没有关系,为什么自己挖出来,在这个时候又可以同时出现空?意思就是凿挖出来土的这个时候,为什么土出,同时又现空?这表示跟凿有关系,所以,不因凿出是不对的。这段是因凿出不对,不因凿出也不对。因凿出的话,那挖出虚空,为什么挖出土;不因凿出的话,挖出来的土,又同时现到这个空,表示跟挖还是有关系,跟凿仍然有关系,因为挖出土同时见空啊!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是人的手随方运转,土是因为地移动、移开,如是这个虚空因何所出呢?凿的体性是实,虚空是虚的,根本就不相为用,为什么?一个实体,一个空体,本来就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虚空的出是有原因的。如果虚空性圆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统统叫做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看看虚空就知道并没有出入。你全然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具之觉,本来就是真体之空;性空真觉,性具之空,就是真体之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小心眼见小量;大心眼见大量。阿难,如一井空,如一处凿井所见的虚空,这个虚空会现出一个井,这个井所现的空怎么样?非出非入,本不动摇,亦无生灭,跟十方的虚空其实都是平等,十方的虚空跟一井的空其实是一样;一井的空跟十方的虚空亦复如是。为什么?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众生的业所发现,世间所知,二乘人和权教菩萨,都认为这个是因缘,而外道的无因论的自然性,其实这个都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跟分别,不晓得当体即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性,没有能所,根本就没 有意识心,分别计度其实是不对的,万法跟这个空都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非常重要!《楞严经》最重要的就是要你见性,这六根的见性明天要讲,太快怕你听不来,见大跟四大不一样,见大依根,识是根尘相对产生识,你要分清楚。以前我看有的人讲《楞严经》的时候,这里弄不清楚,见大是八识的见精映在六根,所以,见大必依根;识不一样,识是依于根对尘所产生的念,这个是识。这个太重要了!又很难理解,在七大里面下面这段相当长,而且是最难理解的,所以,师父认为这一段是见性根本,是非常重要!下面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好好的来发挥,才能够显现出《楞严经》的重要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

一九六二年,我在台中护国寺做住持的时候,因为房子漏水,我只计划换几块瓦就算了,所以我准备的钱不多。没想到一翻修起来,才知道屋梁都坏了。说也奇怪,原本巨大的梁子,..

一个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迅速的消业障送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地藏忏愿仪轨,是我在寺院一个法师给我的,他拜了很多遍,很管用的,地藏宝忏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一心顶礼..

特别提示:本文是作者投稿。神奇的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专治感冒及鬼附体等多种病!段师兄:您好!每天都浏览您的博客,从中受益匪浅,将其比喻为我学佛路上的明灯一点也..

两个人证实我有鬼附体,每天念54遍心经将他度走!段师兄吉祥!我多次想分享亲身经历的感应给大家,但是由于我比较懒惰,所以迟迟未动笔。今天缘于看见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

当今真实的因果现报,不可不信!不可不思!我是湖北的居士,名惭愧。2002年受戒于湖北黄梅五祖寺。佛门常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无因不果。刚学佛,虽也相信圣言无虚,但..

在宋代的一个乡里,有位老人,名叫陈元植的。他的生活稍微宽裕一点,就乐意做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善事,就是飞鸟、爬虫这类小小动物,也都得到他的爱护和饲养。所以,每到吃饭..

问,曾经有师兄用米每天喂麻雀,说是结缘,以后成就了,会有人来听他讲经。答:是有这种说法,未成佛,先结善缘。我们现在有这佛缘,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以后,你就有威神..

关于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慧律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慧律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慧律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