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之十番显见132



《楞严经》 

一百二十八讲,法义的视角。我们来分享一段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这段经文就是我们上面两讲所讲的,《楞严经》当中所说的不生不灭的见性与外道的不生不灭的本体或者神我有什么区别?经文就这个意思。

我们这段不讲这个,讲几个经文当中非常重要的字眼,“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这一段经文掩藏着一个非常大的秘密,就是《楞严经》与《楞伽经》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大家如果要真正读懂《楞严经》的话,可能要去读一下《楞伽经》。就如我一开始所说的,玄奘为什么去西天求法?要懂得玄奘为何去西天求法,一定要读《十地经论》,南道派、北道派、摄论派、地论派,一个派别代表一个复杂的系统。

世尊在楞伽山为大慧说法,一个是大慧,一个是楞伽山,这两个关键词,大家去读《楞伽经》的时候就知道,《楞伽经》是世尊在楞伽山为大慧等所说的经,叫《楞伽经》。这个经典当中,有传统佛教法相的梳理,所谓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它是一个传统佛教的经文,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整个的梳理和法相名词的梳理,但它的倾向,内心当中包含着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思想的融合,或者说里面有浓郁的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就是这个不生不灭的见性。

所以《楞严经》如来藏的思想是来源于《楞伽经》当中的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包括《大乘起信论》当中所说的一心二门三藏等等,它是讲如来藏思想是我们众生可以成佛的根本,作为一种本体的、不生不灭的、可以成佛的功能,到了《楞严经》当中,这种功能就表现在见性上,它是这样一步。

学佛教的经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经典去看经典,就是经典里面说了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只能依文解义,你就只能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纳者,而对于信息没有办法处理消化。尤其对于冲突的信息,你没办法处理消化,然后只能机械地模仿。所谓依教奉行只是书本怎么说你怎么做,凡是书本怎么说你怎么做,都是错的,因为你不懂经文为什么这么说,它这么说有它的特殊性,如果这个特殊的语境我们不了解的话,那只能叫依文解义。

祖师说,如果我们看经的时候依文解义,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一天到晚坐在大雄宝殿里面喊“我冤啊,我冤啊”,为什么这么冤?你们都照着我说的这么做,我没有这么说,我这么说不是这个意思呀!

比如说,我举个最不恰当的例子,一群山东人问净空法师说:净空法师啊,吃大饼的时候不就点大蒜,这个大饼跟吃稻草一样,没有味儿。净空法师说:你就吃一点呗。这个视频一旦传到网上去,净空法师立马变成邪师,因为佛制不允许吃大蒜,为什么净空法师可以允许大家吃大蒜呢?你要知道,山东人不吃大蒜他要死的,他甚至会放弃自己的信仰。

一个人还在纠结自己吃不吃大蒜,他不能够戒这个大蒜的时候,说明他信心不够,对于信心不够的人说法,只能以安慰为主。所以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不是想要一个他不吃大蒜的答案,他是想要一个吃大蒜的答案,于是净空法师这个言论发到网上,由特殊性变成普遍性的时候,产生了很多争议。爱吃大蒜的人说,净空法师说了,可以吃大蒜。我到一些念佛堂,他们念佛堂里的人就吃大蒜,为什么?净空法师说的。这显然不对。那些听到净空法师说不能吃大蒜的人,显然他也不对。为什么有人说他是邪师?因为他的语言有特殊性,那些人错在把特殊性当成普遍性。

所以,经典当中所讨论的问题,它往往都有问题的特殊性。不生不灭的见性,不生不灭是个特性,它的特殊性是解脱者一定要找到一个开悟的方法,在什么上面才能开悟,这是他们要找到的。而对初学者、信仰者,他一定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他才能建立自己的信仰,这是他的特殊性。

如果我们读经只是就事论事,我们不能从特殊性当中找到普遍性,找到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只能就事论事,这个经你是读不好的。所以那些一门深入的人,只是为了安下身心,把身心安住在佛法当中,并不是叫你只念佛不干别的。什么叫正修,什么叫杂修,你们知道吗?有烦恼的修行是杂修,没有烦恼的修行叫正念,叫正修。有人说,念阿弥陀佛的人在念《地藏经》就是杂修,脑子进水了;念佛的人在念经,就是杂修,脑子有毛病。什么叫正,什么是杂都弄不清楚。他认为只能干这一件事情,不能干别的事情。

前段时间在我们这里剃度了两个师父,我还发了朋友圈。这两个和尚到了庙里面,脑子给驴踢了一样,叫他们干什么事他们都不干,不能随众。为什么?因为他们听某法师讲了,每天要念十万声佛号,他们念佛倒是用功的,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扫地的时候、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嘴里还嘟嘟囔囔,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像是在念佛,大错特错。

念佛是用佛的慈悲、佛的智慧去做事,念是不要忘记佛。念佛要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慈悲,我们念佛是念的佛的名字。我曾经去一个居士家里面,看到一个孩子老喊妈妈,他妈妈嫌烦:烦死了,喊喊喊,喊什么喊?!一个女的,她念佛之后,她老公嫌她一天到晚念佛烦,然后他在家里面大事小事都喊,老婆来干这个,老婆来干那个,有事没事就喊老婆老婆老婆,然后他老婆烦死了,她说:你脑子有毛病,一天到晚喊我,喊我干什么?老公很有智慧,说:你也知道烦啊,你这样一天到晚喊着佛的名字,佛不烦吗?被你这样的人吊牢,他不烦吗?

怎么才是念佛?在我们憎恨心起来的时候要念佛的慈悲,在我们贪心的时候要念佛的放下,当我们懈怠的时候要念佛的精进,当我们想骂人的时候要念佛的爱语。念佛不是念佛的名字就完了,要忆念佛、学习佛的品格。

同样,我们学法也不能够就事论事,要跳出就事论事的学法,进入到从佛教来看佛教经典,不能从经典看经典,要从佛陀的教义来看经典,你就知道经典当中它表达的是什么特殊性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我们有的话,就照着上面做,我们没有的话,以后记着,遇到问题这样去做。不要有事没事就念佛,天天有人喊你名字你也扛不住。

所以,从佛教的教义来看经典,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博学多闻,要懂得佛陀的教义。可是我们都是从念佛开始的,怎么样才能够深入到佛陀的教义当中?佛教的教义、佛教的经典多得不得了,怎么分辨呢?有一个基本原则叫三法印,凡是符合三法印的都是佛法,凡是不符合的,它都是讲的特殊性的问题。这个特殊性问题是什么问题,我们要理解明白、理解透,我们要去灵活运用,那才是我们学佛的方法。

这一讲我们所讲的问题是,如果大家要读《楞严经》的话,可能要先去把《楞伽经》也读读好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年讲《弥陀经》的时候讲了那么多,三十七道品每一法都跟大家讲过一次,我希望大家有一个佛教的框架、佛教法义的视野,然后再去看具体经典的时候,你才知道经典当中说的是什么问题。这是个学习方法论,没有掌握方法论的时候,我们学法可能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没办法圆融。好,这一讲讲到这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那一座庙

那一座庙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那一座庙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那一座庙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那一座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